家庭喜剧片《帕丁顿熊》 精通人性的熊夫妻长途跋涉去伦敦
《帕丁顿熊》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伦敦探险家到了神秘秘鲁,结识了一对很聪明通人性的熊夫妻,探险家诚邀熊夫妻到伦敦来做客,并承诺有“very warm welcome”,后来熊夫妻和小熊侄儿的房屋因为地震倒塌无家可归,小熊侄儿到了伦敦,在帕丁顿车站和一家好心人结识,后来一起相处,产生摩擦并且摆脱想要把它作为标本的坏蛋。
故事整体是温暖甚至有点点偏向幼稚的,而我想说的点是两个冲突:完全普通对待和这种普通态度下对于对方对不熟悉日常的不体谅,安全和开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和归属感。
一、完全普通对待和对于日常的忽视
作为一个奇幻故事,一只小熊在车站里还会说英语并不能引起轩然大波。大家对(wu)待(shi)他的态度和面对普通人一模一样,我可太喜欢这种与众不同却又可以隐于世的感觉,不会太突兀也不会显得太特别。而好心人一家把他带回家,取了英文名帕丁顿之后,在家里问他要不要洗澡,没想到小熊根本不会使用淋浴设备而搞得一团糟。
好像是个双刃剑。当我们一方面觉得对方与自己并无太大不同的时候,一方面就会忽视掉一些自以为很正常但其实也许对对方来说不太普通的事情。这样的态度程度难以把控。就好像之前去积石山的时候,一直想着应该要认真教导那些孩子,结果在过程中却也被深深教育“读书并不一定是唯一出路”,又或者“也许还有那么多条路可走可活”。可能例子有点抽象了,但大抵是这么个意思。也就像我大部分时候听人诉苦都是被动的倾听者,做出反应的时候往往都是提供建议或意见,并不太能产生情感共鸣(“毫无烟火气”),而有时候可能朋友只是吐槽一下。
又要小心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去指点或者教导对方,好似捐款或其他什么样的求助场景里,要记得自己其实并不是对方的救世主,每个人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二、安全和开心
电影里后来让好心夫妇决定长期收留帕丁顿熊的原因是因为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而这样的快乐一旦被一些外来因素所带来的的危险干扰,那安全就被重新列为了第一顺位。理论上来说也确实如此,毕竟活着才有快乐。但有时候好像又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矫枉过正,反倒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这样的冲突在生活里好像来的太多,找工作事少钱多,稳定的不喜欢和喜欢的不稳定,奇葩说里常常有这样的辩题,而生活里更多是中和,或者是双方不停博弈。与我而言,毕竟没有那么多危及生命安全的选择,又或者意外事件发生谁也说不好,我还是倾向于及时行乐,当下开心比较重要。
三、相互需要
电影里一直是帕丁顿所表现出来的需要更多一些,他也似乎是更需要这家人的庇护,提供住房、食物、水,甚至是衣服,同时也想要有一个家,但后来才慢慢发现,这家人同时也在心理上依赖着帕丁顿,依赖着他所带来的快乐和活力,这样的相互需要表现形式并不尽相同,但这是感情维系的(我认为的)几近唯一的办法。
讲到相互需要就脱不开人是群居类动物这样的话题,虽然现在每个人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活自己的,有社交但也不会太过密集,有困难也不会太相互依赖,但我还是觉得不管是朋友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之所以可以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互需要,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比如,我需要一个人听我瞎逼逼赖赖,而这个人也恰好可以逼逼赖赖给我听。我又有时候觉得很新奇,明明两个人在说的都是自己的事情,却好像又满足了。
四、归属感
帕丁顿未到伦敦的时候,对这里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大概是探险家给的承诺太美好,以至于他初到伦敦时很不适应。后来好不容易和好心人一家认识,但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规划,在好心人说要送他走和他自己不知道去哪之间慌张无措,后来不再是去找其他的好心人,而是专注于去找给过承诺的探险家。
一直没有归属感,也会有些害怕。
后来再慢慢相处,才有了感情。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是个很容易产生归属感的人,人情社交上懈怠到找到自己舒服的圈子之后就可以一直呆着,一路运气也极佳。高中有几个人,大学有一个部门,实习住在上海的时候有照顾我的朋友,实习的团队也超级nice。但我又非常适应变化,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被好友调侃“交际花”,也会被担心过有了新的好朋友之后和以前的好朋友关系就没那么好了以至于有事也不太敢找我,感觉奇奇怪怪。
更多时候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