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交施暴更可怕的,是习惯性冷漠
昨日上午,一段只有8秒的视频迅速在各大社交媒体里传播开来。视频很短,但里面的内容却令人发指:一名男子在公交车内,将一名光着脚还没穿内衣的女子强行拖拽回后排座位上,女子哭声惨烈,但车内却无一人制止▼
这段视频是由一名中山网友将将朋友圈看到的视频,发送给微博博主@科学永不止步进行了大范围扩散,并宣称此事发生地点为中山。
随着#中山公交女子猥亵#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中山警方的注意,但在中午的时候警方出证这一事件并非发生在中山,而是广西北流。
紧接着,事情又进一步地被警方“洗白”,称当事双方有事实婚姻,也有小孩(女方年龄不够领证)。当时正在吵架,并非如网友所猜测的“性侵”,警方也已劝男方不要使用暴力。
“那不是强奸,是女的不肯回家, 男的拉她回去,那不是家暴,是那个女的不肯回家,没有打, 是不给下车。”
在整个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已经从愤怒递进到心寒。
从被实施暴力行为开始,现场目击此事的数名乘客都坐在座位上面无表情“静观其变”,就连女子试图想从后门下车,司机师傅也没有停车开门。这么大的动静,却无一人出手相助。
等到警方介入,警方的说辞也有点云淡风轻。虽然不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关系,无法构成家暴行为,但从视频上来看,男方确实对女方进行了强制行为,女方的表现是完全不乐意的,并且痛苦的。
这不是吵架,是施暴啊。
到了下午最新通报得知,警方给予了男方拘留五天的处理。男方还是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事情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那位女子受到的伤害远不止肉体上的暴力,那些冷眼旁观的目击者,他们的冷漠,才是最残酷的暴力。
这让我想起2007年电影《盲山》里的一个片段。
在一辆行驶的公交小巴上,一个女孩一边哭着一边苦苦哀求着司机师傅千万不要开门。
随后,一个声称是女孩老公的人追了上来,要求开门。
司机师傅犹豫了一下,但当那男人递了一根烟给他时,他还是接过了烟,开了门,哪怕那个女孩在此之前一直反复说着:“求求你了,不然我就没命了。”
门一打开,两个男人便冲进了车里去抓那个女孩。这途中,有一名乘客是反映到事情不太对劲,起身挡了一下,但还是随行的一个男人一句“这是他老婆,少管闲事”给吓回了座位。
甚至还有乘客突发声:“这是你的家事,不要耽误我们的时间。”
那个女孩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行被两个男人拉拽起来,拖出了车门。女孩在最后还死死地抱住了车门,坚持喊着“救救我”。
可还是没有人救她,因为没人敢救她。
就连路过的警察,看着一群男人就这么五花八抬地扛起了女孩,也都听信了他们的说辞,半信半疑地让他们赶紧把女孩子抬走,别妨碍交通。
这个看似是上天赐给女孩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并没有给女孩带来希望,而是绝望。
她哭着喊着拼命挣脱,也没能让任何一个人相信她——她是被骗来的,这些人是要拐走她的坏人。
最后,这群人贩子顺利地将女孩装上了三轮车内,随着女孩挣扎的力气慢慢变弱,三轮车吐着黑色的尾气也逐渐远去......
虽然这是一部电影,这个现象也并不是常见现象,但于同理心引发出的那份悲哀无助的感同身受,是写实的。
遇到公共场合的施暴现象,我们应该都设身处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目击者,我们愿意上前制止吗?”
我想很多人的回答是:“看情况。”
如果像之前一名男子拿着菜刀在公交车站追砍一名女子那种失控的危险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在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你的答案会改变么?
有一档叫做《你会怎么做》的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节目会根据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场景模拟,然后通过隐藏摄像头观察路人们的真实反映。
其中一期节目则是模拟了“女性在公共场合被骚扰”的场景,发生地点被设定为健身房。
第一次试验中,在一旁健身的路人A发现男子的动机明显不纯的时候,立马假装是女生的朋友,主动跟女生搭讪。男子见女生并不是一人前来,便停止了骚扰。
第二次实验中,路人B发现女生被骚扰时,直接上前大声问女生:“你认识他吗?”,在制止骚扰后,还留下一句“不要去骚扰别人”的强硬警告。
第三次试验中,路人C和路人D则是直接上前一同用肢体碰撞和口头警告阻止了这场性骚扰行为。
在这三次实验当中,各位路人的反映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没选择视而不见,而是选择——站出来。
虽然骚扰和施暴这两种现象并不能划等号,但若发生在公共场合,这两种现象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一种心理或者身体上的伤害。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也许一次简单的介入,就是阻止事情往糟糕方向发展的开始。
很早之前,“扶老人被讹”事件刚成为道德风波影响社会时,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扶不扶”的考验。
有次在朋友家楼下等朋友,一个无人照看坐着轮椅的老人突然从阶梯上摔了下来,瘫倒在地。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准备跑过去直接把老人扶起来,但我这一举动被另一位目击者保安制止了:“先别乱动,万一动了伤着哪了就麻烦了!”
出于对老人身体情况的不了解,我们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我和那个保安就蹲下来迅速检查老人的身体情况,在确认并无脑震荡和出血等重要伤势后,我们就立马拨打了120,请来了救援人员,用担架将老人抬走送往医院检查治疗。后来听说,那个老人因为被及时扶起没有造成太大的压迫,腿伤并无大碍。
后来有朋友问我,就不怕那老人把事儿赖你头上吗?
我至今还记得我那个胆小却又真实的回答:
“会。但我更怕那老人出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跟陌生人有关的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帮,还是不帮,真的只是在一念之间。
但有时候,时间并不会等人,你的一个选择,就是一次改变和挽救的机会。也许犹豫久了,机会就错过了;犹豫的次数多了,冷漠就成了习惯。
关于这次公交暴力事件,也有人提出了一个质疑:“就算我出来制止了这一次暴力行为,难道那个男的下次就不会再犯吗?我们根本无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问题,帮得了这一次,能帮得了一辈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被害女子身份里,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当然是希望有人帮我。
无论那个帮我的人,是拿起手机拨打110,叫司机赶紧停车,还是吆喝着身边的人一起来阻止这场施暴。
有所作为总好过于无动于衷。起码会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暴力面前退缩,那份帮助我的勇气,可以让我少一点恐惧。
那么回到旁观者的角度上,我们上前制止的这个行为是有用的吗?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做这个决定,后不后悔,值不值得?
我的答案是:不后悔,很值得。
如果有一个可以去制止一场因为暴力而引发的悲剧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放弃了,那么我这一辈子的脑力里,都会浮现出“如果我去制止了事情会如何”的各种可能。
如果我没有放弃,我去做了那个“爱管闲事”的人,哪怕结局不尽人意,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守卫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感和善良。
比起做个一根筋的勇敢者,做一个无脑的围观者才可怕。
想要让自己的同情和怜悯变得有价值,就应该倾尽所能地想办法去帮助。
不应该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而去左右自己内心对善恶的定义。暴力,就是一种恶行。对人施暴,就是一种伤害。
既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大逆不道的事,为什么还要任凭它发展下去,恶性循环呢?
当事情被很多不在场的网友议论的时候,还有某些喷子说:“你们打着几个字,就是捍卫正义?”
正义无处可伸张,微薄之力都无法给予,这样的世界才是真正让人痛苦和绝望。
无论是旁观者,还是施暴者,这件事情发生了,这种对受害者的暴力影响是永远无法消除的。但如果没人敢发声,这样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就像电影《熔炉》里那句话一样:我们奋起反抗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我们坚信的善与恶、对与错,不应该随着言论的波动而扭曲。虽然批判这个世间善与恶和对与错的,除了我们自己,还有法律。但法律终究是冰冷的,它是一种站在客观角度的合理化和公平。
但是能唤醒我们良知,审判我们人性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