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回归:是辩论还是吵架?
《奇葩说》第五季回归了,作为综艺里最头部的IP之一,这档节目可谓是自带流量,当然也从来不缺乏争议。在经过了前两季的惊艳,以及上一季的纷争之后,《奇葩说》的播出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认为它有些“变”了。
有人认为节目更接地气、更生活化,也更年轻化,在嘉宾上新添了“奇葩说第一大黑粉”李诞和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马薇薇、邱晨、黄执中、肖骁这四位冠军,在新一季节目中,他们退居二线,担任战队教练。
在赛制上,则变成了1V1的生存战,在前两期中从新老“奇葩”的60人中直接淘汰一半。但是,也有人认为节目变得过于娱乐化,在选手之间的对抗中,很多人不是在辩论说理,而是靠嘶吼和无理取闹取胜,这让节目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就从目前播出的前两期来看,《奇葩说》之所以口碑褒贬不一,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观感十分聒噪。
首先在人员的选择上,除了历年的“老人”之外,参赛者多为网红博主,其中表现抢眼的3bangz,杨奇函、赵美蓉等人早已上过多档电视节目,或许节目组是看重了他们的“综艺感”,不会冷场。
而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效果却有些过于“热闹”,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几乎超过一半的时间都伴随着尖叫和嘶吼,似乎变成了谁的声音大谁就比较有理。
虽然在当下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但仔细想想不仅很少有选手有引人入胜的观点或是完整的逻辑,相反他们还非常倾向于用一些相对粗俗的语言和胡搅蛮缠的自圆其说。
就像其中的一个辩题是“应不应该熬夜?”,双方的对话竟然是这样的:“熬夜伤身,熬夜不一定伤身啊;熬夜会变老,我熬夜不一定会变老啊;我熬夜但是我没有赚到钱,那是因为你熬得不够多啊。”
可以看出这似乎并不像是在辩论,只是“耍无赖”式的强调自己说的是对的,更没有对之做出合理化的解释,也就更谈不上逻辑和层次了。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双方就是在抢话、打断、占尽时间不让对手说话,甚至还发展到了动手的程度。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因于选手的问题,恐怕在赛制上的设定,也许节目组觉得这么做会更有综艺效果,会让观众觉得更有悬念和紧迫感,也会有更多的笑点。
同时,在选题的设置上也比较单一和浅显,像是“毕业后混得很normal,要不要参加同学会”、“男神真的有需要识别绿茶的能力吗?”、“一夜暴富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等。
这使得大多数选手也只能就事论事,仅仅就集中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很难对之做出发散和引申,甚至很容易让辩论演变成对彼此私生活的拷问。
其实,五年前的《奇葩说》就是靠着内容走红的,强调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交融,辩论式的赛制也让双方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而内容呈现的方式则是语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语言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工具,当你在选择言语方式的时候,实际就隐藏着你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就像海德格尔所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从节目中的参赛选手中就可以看出,受过专业辩论训练的人更倾向于使用严谨和克制的语言,他们的陈述多集中于问题本身;而网红则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夸张的言语,且非常地情绪化,喜欢在台上说自己的故事,甚至是痛哭流涕。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或许是前者更能够阐述清楚问题,并提供有用的信息;但在短期效果上看,可能恰恰相反,后者会让人更为地沉溺和投入,尤其是随着语调的升高以及口号式的语言会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让人们相信就是如此,而放在节目中,这就是笑点和综艺感,也就意味着收视率。
所以,选手们会竭尽全力地设置各种段子来活跃气氛。只是对于观众而言,这却更像是一道下了猛料的大餐,好像当时倍感刺激,但会很褪去,他们可能已经不记得节目到底呈现了哪些内容,最多只记得几个好笑的段子。
这点或许不仅在《奇葩说》中所体现,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互联网时代,“段子”和“抖机灵”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即便是在知乎这样号称知识社区的地方,获得最高赞的也通常是这类讨巧的回答。
虽然这种方式也挺有趣的,但它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身,而是选择用这种调侃的方式将问题消解。就更不用说新媒体中被广泛运用的“咆哮体”了,那是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其中大量使用一些相当极端的言语,就是为了将人们的情绪推到极致。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说过:“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
就像在谈论起八股文的时候,会认为那是在禁锢人的思想,那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个人的思想再丰厚,TA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而八股文就是将语言的边界给框定了,久而久之,当人们只能用这些陈旧和生硬的方式来表达的时候,他们也就无力去表达更多的想法了。
当下这套夸张的语言体系也是一样,它表面看起来很自由,人们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做到想什么说什么,显得十分地随性。但这背后可能却是另一种陷阱,是将问题给简化,当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走向极化直奔观点,而不去思考其中的过程。
而这恰恰和辩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辩论所要看的从来都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你如何展开这个观点的过程。
不过有人认为这只是娱乐,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那《奇葩说》也许就从侧面印证了这点,这个节目之所以会在后来引发了一些争议,恐怕也和选手之间的私下争端有关,在第五季节目开播之际,就又爆出了选手间打人的消息。
从某种程度上看,能够参加这个节目的人都是“会说话”的人,但是当人在长时间中处于对抗的状态的时候,则会很容易让人将语言当作了一种利器,对对方进行激烈的言语攻击,从而也会在处理问题时带着很重的火药味和倾略性。
但他们自己也许还察觉不到,反而将之当做是性情直爽、敢爱敢恨的表现。就像莫言在《生死疲劳》中所言:“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映,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
在很多时候,语言实际有缓冲带的作用,它可以对情绪进行一次过滤。这也是为何“谨言慎行”一直被看做是有修养的体现,因为在当下你也许很愤怒,但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后,大脑中的理性会提醒人们是否应该就如实的反映出来。
而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语言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脱口而出,那就只能是最原始和非理性的反映了。
没有人会否认语言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希望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从而展现多元化的声音。这应该是丰富的是探险,而不要让它成为了单调的狂欢,在声嘶力竭下却是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