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中国网友,他们发现了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又到了每年颁发诺贝尔奖的时节,作为一个高考数学差点没及格的学渣,我无法理解诺贝尔奖的各个项目对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但在一系列推送的狂轰滥炸下,我还是知道了今年的诺奖,大概可能应该,和生物学息息相关,可没料到会和中国网友扯上关系。
生物学嘛,从最直观的角度理解就是人类本身,于是突然有个段子流传开来: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中国网友,因为他们发现了人类的本质。
这是什么梗?只在浅水区网上冲浪的萌新,第一时间估计很难理解,别人给你的回答大概率也是重复一遍,“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中国网友,因为他们发现了人类的本质。”
一遍遍地重复后,终于有位老司机带你上路了,说出了终极答案。
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萌新茅塞顿开,迅速加入了复读的行列,写下了新的一句,“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中国网友,因为他们发现了人类的本质。”
上面只是每天中国网友互动中,“复读机”现象的冰山一角,越来越多的网友以各种莫名其妙的途径知道了这个梗,自愿成为其中一员,特别是在游戏、二次元圈子盛行。
“复读”顾名思义就是“重复别人的话”,在网上聊天中的应用比如,一个群友发了一句话,其他人觉得很有意思,不停跟同一句话,导致如潮水般刷屏的壮观景象。
由于“复读机”太过魔性,又从中衍生出了其他变种“玩法”。
像复读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劣势复读机,简单的复制黏贴都做不好,被贬为复读机之耻。
还有因为复读太多,影响正常交流,必须要有个破坏复读的人出现,网上又多了许多打坏复读机的沙雕图。
有打断,就肯定有修好呀。
可是,这和我是个冷酷的复读机有什么关系呢?
复读机之所以能火爆绝不仅仅依仗复读本身,“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既能和其他魔性梗完美结合,又成为了他们的传播载体。
之前火了一阵的“全员恶人”弱智图中,最出名的一张就是用来诠释无限复读的,“小火汁,你也是复读机?”
而复读本身的内容能轻易达成洗脑的功效,一些出圈的黑话就是通过复读流传开的,当然,不会有人关心来源,最后落得“人人都说抽象话,无人识得李老八”。
那么,“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到底是从哪里萌芽的呢?
说起由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那张已经被复制到泛绿的“爽哥语录”。
但真要追根溯源,爽哥只是把“复读机”的说法发扬光大了。
“复读机”和别的很多梗类似,很可能是源于一部分封闭小团体的自娱自乐,通过某个契机“逃了出去”,发散到了整个游戏圈、互联网圈。
其实早在论坛时代,“跟队形、盖楼”的行为就司空见惯,只是没有形成风气。真正系统性对复读进行吐槽的圈子,是一个人数不多却极其硬核的玩家群体--音游圈。
即便在今天,核心音游玩家和主流游戏玩家,仍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所以能孕育出长时间不为人知的梗很正常,但复读现象的诞生没有那么正能量。
在音游圈,人和人之间的水平跨度很大,一个群里既有手忙脚乱的萌新,又有随意全连的大佬,关于游戏的讨论又相对局限,无非就是讲实力,这就很容易牵扯到技术的鄙视链。
如何友善交流成为不少音游玩家群的头号难题,经常说着说着就火药味渐浓,菜鸡受不了大佬的排外,大佬受不了菜鸡的嚣张,久而久之产生了隔阂。
于是在2012年左右,音游圈子形成了一些“看似顺从,实则反抗”的风气,比如卖鶸--大佬故意把自己说成菜鸡,贬低自己来抬高他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阴阳怪气。
为了强化喜剧效果,吃瓜群众往往会拿起“复读”的武器,用冷酷、重复的文字或者图片反击,缓解尴尬的同时也抒发出淡淡的不服,复读就这样融入了音游圈的日常交流中。
在音游圈走火后,复读机慢慢波及离音游比较近的二次元圈,并通过“爽哥”的传教得以拨云见日,而工具的进化进一步推动了复读的普及。
年轻人都用QQ,老年人才用微信,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QQ天才般的增加了“+1”功能--只要对话最后两句一模一样,那么后续的人直接可以按“+1”复读,图片、文字皆可。
这个功能大大降低了复读的成本,连复制黏贴都不需要,小小的一个按键就能完成一切操作,结果也显而易见,复读者对复读的话更不关心了。
事实上,随着复读的流行,虽然大部分人都把复读当成娱乐,但还是有不少人对复读行为表达了忧虑,甚至产生了厌烦和抵触。
鲜有人关心复读的来历,就像鲜有人关心复读的内容一样,机械式地重复同一句话就能带来喜感,但缺乏具体的语境和交流目的,复读越来越像无意义地张贴小广告。
今年就有一些复读产生的事故,让玩笑偏离了本意,娱乐了大众,消费了本人。
源于游戏,兴于游戏,答案也会在游戏里?有意思的是,真的有一款游戏不经意间讨论了复读背后的意义。
游戏叫《信任的进化》,大小只有几M,手机和网页端都能玩到,与其说这是游戏,这更像是一个理论层面的功能游戏。
游戏的原版是由Nciky Case制作,为了简单解释博弈论的互动小游戏,尝试解释为什么人们不互相信任。
游戏的流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在不同情境选择“欺骗”或者“合作”就行了。
经过几轮引导,作者把博弈论中的几种人做了分类,其中就有一种叫“复读机”。
他们只会模仿对方的决策,但神奇的是,随着游戏的推进,你会发现,复读机的决策虽然不是最优的,但实验样本越多,收益越稳定。
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游戏告诉你,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复读机是最科学的,并最终“占领了世界”。
结论是,个人对个人的重复互动确实有利于相互信任,似乎佐证了“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当然,游戏所想表达的思想远不止于此,作者还提出了万一复读的过程中,信息被误传和曲解,真相又常常解释不清,那么后果将完全不同。
就像其他不可逆的趋势一样,复读机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交流,现在不止是游戏圈,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而在这场复读机的革命中,所有人都身处似醉非醉的边缘。
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不是复读机?没人能断言这是调侃还是真理。
我只知道,复读到最后,很可能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