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外械丨意大利篇:千辛万苦追寻的“意大利炮”,竟是这么小的家伙?
欢迎收看久违的“战史科”!继上一次,我们说过渠道五花八门、型号杂乱不一,从最坑到至强的“抗战法械”后。本期我们将目光转向高卢鸡的邻居,看看战争史上“特立独行”的意大利人,他们的装备在抗战中国战场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卡尔卡诺步枪
说到“卡尔卡诺M1891”式步枪,与我们之前“抗战法械”中所提的“勒贝尔1886”颇有渊源。当年“勒贝尔1886”开创的“无烟火药”时代风靡一时,引欧陆列强竞相效仿。彼时虽为吊车尾,但仍在列强之列的意大利自然也不甘人后,在经过3年的漫长设计、测试后,轻兵器委员会推出了融合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特点的“卡尔卡诺M1891”式步枪。
提及卡尔卡诺M1891,总会联想到曼利夏-卡尔卡诺的叫法,毕竟它确实融合了1888式上的曼利夏弹仓
这款步枪在意大利军队中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此外在《中国军阀部队1911-30》中也曾说过,其也出现在中国战场上。当年直系军阀曾购入了6万支,湖南军队也多有购入。根据1938年日军出版的《中国兵器要览》(此处对书名进行了和谐,美国华盛顿档案中心仍有收存)记载:抗战时期驻于福建的部队仍装备有大量该款步枪。不过,中国土地上与这款枪相关的“神奇”故事,还是意大利人自己搞出来的。
这支也许是卡尔卡诺家族中最为出名的一支,因为正它(卡尔卡诺M38)击杀了美帝大统领“肯尼迪”
根据“意大利军队在中国(1937-1943)”一文所载,当时中国土地上共有千人左右的“意大利远征军”,作为盟友的日本人虽然不悦,但仍让这群意大利人待在了租界中。到1943年9月,随着意大利的兵败“倒戈”,其远征军瞬间陷入了昔日盟友的强势围攻中。最终在日军持续的威胁性炮击和轰炸后,驻天津租界的意大利指挥官不顾反对、力排众议、无视“士兵的作战热情”宣布投降,为意大利在其战史上锦上添花。
1939年位于天津的意大利军队
“百禄”反坦克炮
说起意大利的火炮,大家印象深刻的必是“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如我们之前所提,《亮剑》中的“意大利炮”原型应该是法国的“75小姐”。其实,真正活跃在抗战战场上的“意大利炮”应是这门M1935型47mm(Cannone da 47/32 mod. 1935)反坦克炮(也称战车防御炮)。
半真半假的“意大利炮”,比二营长的那门要简陋不少
但从狭义上来,这门意大利炮也并非“真·意大利炮”,而是由奥地利伯勒尔公司设计的(Bohler的音译问题,伯勒尔同百禄)。当时,意大利不仅对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后知后觉,自身军工能力也实在有限,只得向奥地利购买了部分火炮。用过不错,又购买了生产许可,之后才有了这款“意大利炮”。虽说如此,但抗战时这些“百禄”反坦克炮确实是向意大利购买的,只不过人们还是称之为“奥地利百禄”,目前军博中还收藏有一门。
藏于突尼斯仙人掌丛中意大利人和他们的反坦克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曾向意大利购买了100门M1935型47mm反坦克炮(也有说法是几十门),按照每连6门制(一说是4门制),每个调整师一个连,共装备了16个师。第58师的炮兵连在驻守乌沙闸时,在日军水上和空中的联合夹击下,即便只剩下两人(安德成、张纶林),却仍坚持操炮射击,击中日军数艘舰艇,一时间成为抗战榜样,获颁了青天白日勋章。
(注:不少文字上都记有23军58师。但58师应属74军部队,而23军在39年初整编之前,番号属于川军部队,下辖部队为144、148、167三个师。实际上这个战防炮连应该是临时抽调给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连长赵子仲,以切断长江航运,策应武汉保卫战。)
抗战中的47mm反坦克炮,是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战场上,还是有一款“真·意大利炮”的,即布雷达20mm高炮。这款火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同来自其他国家的众多类型高炮一起,为抗战防空作战做出过贡献。此外,这款布雷达20mm高炮有时也被作为高平两用火炮使用,打些地面目标。只不过单发威力与《亮剑》中的“意大利炮”有所不同就是了。
布雷达M1935型20mm高炮,抗战时中国军队装备过多款20mm口径高炮,包括苏罗通、厄利空、麦德森
菲亚特3000
作为当时国内最早装备坦克的军队,东北军曾装备过来自多个国家的坦克。根据《抗日战争中国革命军坦克装甲车辆图鉴》所载,其中也不乏意大利货——菲亚特3000。乍看之下,菲亚特3000与我们之前讲过的法国FT-17十分相似。实际上该车就是法国FT-17的翻版,只不过将发动机横置,并在炮塔中多塞进了一挺机枪。
比较少见的菲亚特3000彩照
与FT-17的命运类似,东北军的这批菲亚特3000在九·一八事变后,尽数落入日军手中。而南京方面则在1937年购入了一批带37mm炮版的菲亚特3000型坦克,只不过数目不详,战绩也不详。想来是与FT-17混为一谈了,毕竟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
有些菲亚特3000是带火炮的,山口丁中也有表现
CV-33/35
除菲亚特3000外,抗战时中国军队中还装备着另一款意大利坦克,即同为菲亚特公司生产的CV-33/35系列超轻型坦克。其前身CV-29是英国“卡登-罗伊德”坦克的授权生产版,在经过改进后于1933年诞生了CV-33,1935年时又定型了CV-35。二者并没有什么大区别,只不过CV-33采用的是焊接、铆接混合结构,而CV-35改为全车螺栓连接。关于这一变化有人说是“焊接技术不行”,国外网友则表示“是为提高效率”,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焊接对于意大利人来讲,实在是太难了”!
“常凯申”正在视察200师的CV33/35,不过显然还是背后的T-26更抢镜
对于中国军队而言,CV-33/35系列虽然缺点明显,但架不住便宜。考虑到战争迫在眉睫,基于快速扩充一支装甲部队的想法,还是下了100辆的订单,最终交货了94辆。然而,意大利货的质量不如法械,坑人却一点不比法国人差。待中方验货时才发现,这批战车尽是些上了新漆的旧车。结果兰封战场上,初上战场的CV-33/35就在邱清泉那里获得了如此差评:意大利菲亚特战车,素质极坏...
还有一些CV33/35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中被“运输大队长常凯申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Ba.27战机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与意大利在航空领域的合作颇深。中国不仅购买购买了如卡普罗尼CA-101、CA-111和萨伏亚SM-72、SM-81B等中型运输轰炸机,意大利也曾赠送过“专机”。但是这些飞机日后大多活跃在运输领域,所以真正上的了战场的大概只有两种战机。
这架编号I-ABMO的飞机,即是当年意大利赠送的专机
首先是布雷达公司的Ba.27战斗机,作为意大利第一种下单翼战斗机,Ba.27性能却颇受质疑,也未接到意大利军方的订货,最终“远嫁”中国。1935年,中国签订了一份18架Ba.27的合同,由于之后苏联军事援助的陆续抵达,最终实际购买了11架。但这些战机绝大部分都在训练时因自身事故坠毁,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11架中仅剩下2架。没在战场上露过脸,更没有任何战绩...
由于主要装备中国空军,战机世界中Ba.27以C系露脸
CR.32战机
抗战中国军队意式战机中,比Ba.27情况稍好的还有菲亚特公司的CR.32战机。抗战前,中国曾订购24架该型战机,最终一共交付了9架。主要装备在南京和句容(地名gōu róng),用以拱卫南京。1937年8月15日,驱逐机3大队8中队的5架CR.32,在拦截日本轰炸机群的过程中,与波音281和霍克III协同作战,一起击落过日本96陆攻。
意大利CR.32战机,可见仍是一种老式的双翼飞机
即便如此,CR.32在抗战战场上发挥效果仍然十分有限。当然,数量稀少、备件有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严重的“水土不服”,其使用的酒精混合燃料(酒精+苯+汽油),严重依赖进口,实在是难以“伺候”。或许...这种“喝酒”的飞机更适合喝“伏特加”俄国人...
毛熊表示自己家的飞机确实会“喝酒”!
纵览抗战中的意大利装备,其数量、种类都不如法械多,战绩上也远逊于法械。除“百禄”47mm反坦克炮这类装备,在英勇的中国军人手中表现的可圈可点外。其余装备大多性能平庸、甚至干脆就是个“坑”。从这一方面看来,意大利装备稀少也未尝不是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