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机游戏的“文艺复兴” 经典游戏重制掀起回忆杀

2020 年的上半年即将要过去,在一整个上半年里,回顾 PC 以及主机上的各种游戏大作,虽然新游戏是有,但是主调呈现的主要还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当然,这里的「文艺复兴」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文艺复兴,只是很多玩家对游戏的一种调侃。在今年上半年,很多经典老游戏的重制版或是童年经典老游戏的续作登录 PC 或者主机平台,让不少玩家都回味起了童年的那段美好记忆,回味起了当年从游戏里收获的那份感动。

很多此前在 PS 上独占的游戏在独占期过后也登录了 PC,比如近期 Quantic Dream 旗下的互动式电影游戏、《女神异闻录 4》等登录 Steam,很多朋友又一次在 PC 上重温了一遍当年已经看过一遍的故事、玩过一遍的流程。

不过相较于那些时隔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后得到重制的游戏来说,这倒不太算得上是「文艺复兴」了,像《底特律:变成人类》,很多玩家初见这款游戏也基本上就是在两年前,其实时间间隔到没有那么长久。

这种移植对于 PC 游戏来说其实还算好的,至少对于国内玩家来说是这样,毕竟 Steam 玩家的群体在国内是显著大于主机玩家的,更多人能够体验到他们当年无法体验的那些游戏,哪怕之前云通关了,在今天他们也有机会上车补票,或者自己去探索、补完对于这款游戏的理解,自己认为缺失的细节,其实没什么不好的。

倒是对于 Switch 来说,「移植」感觉已经开始成为了一种「不太好的趋势」。各种原先在 PC 上发售过的独立游戏,或者是一些来自大厂的轻量级游戏纷纷移植 Switch,颇有一种游戏不上 Switch 就有一种没牌面的感觉。

而且一个在 Steam 上美元区可能都不过 100 元的游戏,到了 Switch 上游戏售价就直接翻了几倍,至少在笔者个人的认知里,很多游戏作坊 / 游戏厂商已经把 Switch 当成了一个捞金平台。

对于很多本身就用 Unity 做的游戏,厂商想要把它移植到 Switch 上是不难的,投入并不大,但是得益于 Switch 游戏的平均高价,厂商在 Switch 上卖一份就相当于他们在 PC 上卖了好几份,而且由于任天堂的第一方游戏把 Switch 带得越来越火,玩家数量在不断增长,很多厂商都很积极地在尝试把游戏弄上 Switch。

一些本身因为 Switch 机能有限,在 Switch 上跑不起来的游戏,厂商甚至自愿给游戏做各种阉割、缩水、优化,使其能够在 Switch 上跑得还算流畅,把游戏硬搬上 Switch。然而实际上,在这么多移植游戏中,真正很值得购买的其实并不多,而且很多游戏本身都有着严重的溢价。

Switch 面临的「移植」还不单单是从 PC 或者其他主机上移植过来的作品,原先有很多只在移动端推出的作品也都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高大上的「Switch 游戏」,这使得 Switch 商店也是变得鱼龙混杂,内容是多起来了,但是论质量,论玩家在 Switch 上最爱玩的那些作品,论那些成功带火 Switch 在全网引起高讨论度的作品,其实看来看去还是老任第一方的那些东西。

扯远了,回到「文艺复兴」这个话题上。

在今年上半年,那些跨过了慢慢时间长河被厂商再次翻出来进行修缮甚至是重新打造的作品是狠狠地收割了一波玩家的钱包,比如说动视的《使命召唤 6》、暴雪的《魔兽争霸 3》、卡普空的《生化危机 3》、SE 的《最终幻想 7》、EA 的《命令与征服》,个个都是经典 IP,情怀拉满,且有数量不少的粉丝。

对于这些基于某个经典的、玩家基本上都普遍认为是良作甚至是封神的「神作」重制的作品,出于对这些经典老作的情怀,玩家掏钱的热情是非常大的。即使是《魔兽争霸 3 重铸版》这种暴雪基本上不怎么走心,甚至各种制作都找外包包干,宣传存在欺骗的作品,也一样存在买单的玩家。

虽然游戏的口碑做臭了,游戏本身不符合很多玩家的预期,甚至在 Metacritic 上连 1 分都没有,玩家评分在零点几分上下浮动,在一段时间内它甚至是全网玩家评分最烂的游戏。

但是这并不影响喜欢《魔兽 3》的玩家给这款作品买单,只要挂着这个招牌,而且货能对上这个招牌,那么买单的玩家就会有,只是多少的区别罢了。不过对于暴雪这一波重制,由于他们本身不走心、投入也不大,算下来最终可能也不亏。

喊着退款的玩家确实不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终给它买单的玩家也确实不少,买单之后按下退款按钮的也不见得有那么多。

而那些厂商花了一些心思进行重制的作品,比如《生化危机》系列,卡普空的冷饭是一碗接着一碗递上来,饭到嘴边了,嘴上是嫌弃着它是冷饭,但是身体还是很老实的,一手交钱,一手把冷饭往嘴里送。

见这种炒冷饭的收益不错,越往后炒冷饭的厂商也逐渐多了起来。游戏行业就是这样,当某一种模式在行业内取得了成功,它必定会引起很多厂商争先恐后的模仿,特别是用低成本换取高回报的模式,这是资本最喜欢的东西。

就像之前的微内购一样,厂商只需要在游戏里加入一些小道具、小特权,加入充值货币,就能很简单地给游戏创收。对于不少厂商来说,重制一款游戏也是成本不怎么高的,即使是用新技术,如果是对一个系列的多部作品进行重制,引擎、美术素材等等很多其实都可以复用,综合的成本并不算高,而游戏本身却可以卖个高价。

然而,也有像《最终幻想 7》这种厂商投入了很多、很走心去做重制的作品,这种作品不但能够收获多数玩家的好评,而且也能让喜欢它的玩家玩得非常畅快,不过在当下的市场上,这种游戏并不多见。

更多的重制作品,投入相对好一些的、用现在技术重新对游戏进行制作的更多会类似于《生化危机》这样,《魔兽争霸 3》、《最终幻想 7》是相对而言更加极端的个例,至少现在来看不怎么普遍。

而如果是直接在老游戏的基础上进行翻新的,做得比较好的就像《帝国时代 2:决定版》那样,更多游戏可能会和 EA 的《命令与征服》更相似。笔者个人更加愿意接受类似于《帝国时代 2:决定版》、《最终幻想 7》这种优良的重制作品,厂商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捞钱、为了把旧游戏翻出来继续榨干其价值而去做重制(或者重置),他们更多是站在玩家的角度,通过实打实的作品质量和对这款游戏最原初的热爱去激发玩家内心里对这个作品的情怀,让他们真正能找回多年前的那种体验,甚至在旧作的基础上获得全新的体验。

比如说《最终幻想 7》,玩家在多方面其实得到的是一个新的体验,并不和旧作完全一致。能够在旧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在现代游戏中焕发第二春,这是相当需要实力的,它可以算得上是笔者看到过的这么多重制游戏里就重制的质量和水平来说最高的一作。

问题来了,今年上半年,其实很优秀的作品也不是没有,比如像 Valve 憋了很久憋出来的一个《半条命:Alyx》,但是相较于以往,我们看到的新鲜作品确实是少了不少。

一方面,很多游戏厂商确实发现了移植以往已经过了独占期的作品,或者直接炒旧作的冷饭,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开发新作的模式。有了旧作的基础,厂商可以省下不少的麻烦,不需要再去设计一套全新的东西,很多内容可以套用已有的、现成的,对厂商来说,他们可以缩短一款新作的开发周期,也可以减少投入,同时游戏出来之后,只要重制的水平不差,质量基本上不太会崩。

现在厂商开发一款新作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开发一个新作品出来这么简单,他们很可能还需要做不少的长远考虑,比如这一套设定合不合适出续作,可不可以凝聚成一个新的 IP,能不能尽可能反复利用这款游戏的一些设定和内容。

对于厂商来说,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做出一个这种具有「开创新 IP」能力的作品,很显然的是,这是风险巨大的。假如这样的作品一出来玩家口碑不好,那么厂商多年的努力就将付诸东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游戏都是一个系列的续作,而不是新作的原因,在当下,反而是那些独立游戏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对于做续作,如果遇上已经被封神的 IP,厂商也是有很大顾虑的,就像 G 胖不愿意数 3、暴雪不愿意再推出《魔兽争霸 4》一样,一方面是玩家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市场在不断变化,一款经典老游戏出了续作,因为时代的变化、人的变化,它可能并不那么适合于当下。

其次,厂商也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金钱去保证游戏的质量,因为玩家普遍会对这种经典作品的续作抱有很高的期待。所以相较而言,重制旧游戏这种明显更简单、省事的工作是保守的、不那么愿意去打造续作和新作的厂商更加看好的。

而且今年上半年,像育碧、CDPR 等厂商纷纷因为游戏质量的问题选择跳票,CDPR 更是在今天再次推迟了《赛博朋克 2077》的发售日期,加上现在疫情对游戏厂商日常工作带来的一些影响,很多新游戏原本能够在上半年发售的,全部推到下半年去了。

这么一个巧合也使得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到的很多游戏,尤其是一些给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反而是这些穿梭了时间的作品,而不是我们一如既往都能看到的那些新作。

实际上新作也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很多质量相对比较低,没能够引起多少玩家的关注罢了,比如说微软的《腐烂国度 2》等等,倒是市面上不少独立游戏陪伴玩家度过了这半年相对来说比较平淡、无聊的时光。

说句实在话,炒冷饭这个事,只要厂商以足够认真、走心地态度去炒,其实玩家都还是愿意接受的,至少在 80 后、90 后这一批人还玩得动游戏的时候,大部分玩家还是不怎么反对炒冷饭的,哪怕是几十年前的、炒完之后画风还是相当复古的冷饭。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老游戏的设计确实很经典,或者说剧本写得非常非常独到、精彩,即使到今天也难有作品超越,重温,确实是一种美好。

但是对于这种所谓的「文艺复兴」潮流,笔者是不希望它成为一个在游戏行业内形成常态的东西,任何的作品只要是拿到 90 分、被称为神作,然后就放置个十年、五年,甚至可能是更短的时间,然后拿出来重置,打着情怀的旗号把它充当新游戏卖。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真的有可能在未来玩到各种各样花式的老游戏重制版,或者是基于一样的套路、一样的设计,套一个不一样的设定做出来的「类重制」的游戏,而不是越来越多的新 IP、新作品,从长远来看,这虽然能够帮助游戏厂商赚快钱,但很显然这不太利于行业的发展,笔者相对而言倒是更看好游戏厂商走订阅制这条路,在扩大营收的同时创作更多的新作品,而不是满脑子想着怎么榨干老游戏的价值。其实经典的老游戏也就那么几部,真要反复压榨,到最后也是会索然无味的,陷入这个漩涡的游戏厂商未来或许会迎来一段不断的疲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