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修车匠
小区对面的马路牙子上有一报亭,报亭边上扎着一把大遮阳伞,伞下停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摆着各种修车工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常年累月地坐在那里,无论寒暑。
每天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活就干,没活就拿出一本书消遣。大路上人车川流不息,但这一切与他无干,偶有汽车的鸣笛声惊扰到他,他也只是轻轻一瞥,扶扶老花镜,继续看。
一次,我用他的气筒给自行车充气,充完后给他钱,他竟然挥挥手说:“补胎要钱,充气不要钱。”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我心里却一阵感动,就和他多聊了几句。原来老人已经退休,月月有工资,并不缺钱,只是没了老伴儿,儿女又忙于工作,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才想起找个事儿做。挣钱是次要的,打发退休时光是主要的,既能为路人救急,又能发挥下余热,一举两得,他天天乐此不疲。
这天下午,天气燥热。一中年妇女急匆匆地推着电动车奔此而来,汗水湿透了衣衫,额前的头发一绺一绺地聚在一起,湿漉漉的。她一边停车,一边嘟囔着:“这破电动车,没气了还不如自行车。”老人一看,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去拿修车工具。
妇女继续唠叨个没完:“这车真不争气,你说它早不烂,晚不烂,偏偏下班时烂,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还等着我回去做饭呢,真是!”说完拿下头上的遮阳帽,狠劲地煽着。
老人一边听她唠叨,一边把车放倒,扒胎、充气、浸水、找漏洞、搓胎、粘补丁……手法娴熟、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就补好了。
妇女见车修好了,急忙道谢:“谢谢师傅,多少钱?”
“五元。”老人边擦汗边回答。
正在这时,妇女的电话响了起来,她从包里掏出手机,边接电话边骑上了车,一副很焦急的样子,话还没说完,一拧电门,“嗖”的一声离开了。望着妇女远去的背影,老人并没喊她回来,而是憨厚地笑了笑、洗了洗手,继续坐在凳子上,拿起了书。
我问老人为什么没喊她,他又一次轻描淡写地说:“看她那样子,一定是有急事,并不是故意不给钱,谁还没有个心急健忘的时候呢?”
落日的余晖红彤彤的,披在老人身上,映红了他那张古铜色的脸,慈爱而又安详。
看着老人并不高大却如佛般笃定的身影,我忽然想起了清代袁枚的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简介:
赵艳,现就职于开封市攻坚办,曾在郑州市某省级示范高中代课。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河南科技报》《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等纸媒及多家网络平台。有作品入选《鸿烈——2019西散原创精品散文集》《2019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做精神明亮的人,写温暖心灵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