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民:与父亲下棋

通常情况下,我与父亲半个月才能下一次棋。寒暑假则另当别论,每天玩上两三局是常有的事。

棋是中国象棋,便携式的那种,父亲退休前买的,搁置了许久,从未见他用过。棋子很小,不比一元硬币大,磁性的。

父亲不是象棋高手,我也仅是会念“马走日字象走田,车行直路炮翻山,小卒过河横竖走,双士不离将帅边"几句顺口溜而已。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半斤对八两。

我们学校两个星期休息一次。每逢休息的那几天,我便早上八点钟一准儿来到父亲那里,帮助他吃饭吃药,拖地刷碗。稍作休息后,换上外出的衣服,穿上足力健老人鞋,出门散步。

父亲今年已经八十有五,虽然精神尚可,然而步履蹒跚,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为防不测,平时都由退了休的哥哥、姐姐天天跟着,偶尔表弟也会过来陪同,我休息的时候就由我相随左右。这种情况已经有好几年了。

出门时自然不能忘了要带上那副便携式中国象棋。

我俩从五四广场沿着东大衔向东前行,先路经市第二幼儿园,再穿过惠沟桥,最后一直走到新华苑。路途不远,顶多二里地,但对父亲而言,能一气走下来,已是难能可贵。

下棋的地方或者在新华苑的那几棵柿树下,或者在惠沟桥上的花坛边,现成的石砌围栏,正好摆得下棋盘,也无需带凳子,几张买房子的广告页垫在屁股下面就可以了。春天时有花香扑面,夏天时有浓荫遮阳,秋天时金风送爽,冬天时黄叶已尽,有暖阳沐身。父子二人一心一意俯首对弈,也许算是一景。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与父亲下棋自然不在意于棋艺和输赢,一是为了消磨时光,排解他晚年的孤独之感,寻找棋盘背后的快乐;二是下棋毕竟要动手动眼动脑,可以延缓大脑萎缩,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算是一种健身健脑活动。父亲常让我执红先行,落子之间,我发现他的思路还是清楚的,并不糊涂,只是眼力不济,不能眼观六路了。我便及时提醒:我的马踩着你的车呢;你的炮太厉害了,怎么拐着弯儿轰我的人呢?父亲笑笑,说:“不中了,不中了,眼不济事了。”几十个回合下来,互有胜负,但以平局为多。

有时会有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观棋,看棋局并不惊险刺激便扫兴离去。也有闲散的人站立一旁作指点状,出点主意,父亲大多时候不为所动,坚持按自己的思路走。那闲散人便悻悻说道:“这老头儿怪有主见哩!”

时常也会遇见熟人。有一次遇到了实验小学原校长陈调阳老先生,七十多岁了,多年不见,精神依然矍铄,身体倍儿棒。见我陪同父亲散步下棋,连声说:“好哇,真好,跟老父亲一块儿下棋,不多见,不多见!”

也有两次碰见原教体局副局长钱广禄老先生,还是那样和蔼和亲,一只手使劲握着我的手,一只手轻轻拍着我的肩,“不错,多陪陪老人吧,想想还能陪多少日子呢?”

见到最多的是父亲当年的同事,年龄大的与父亲相仿,年纪轻的也都七十来岁,一见面亲人似的。父亲先是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小儿子,今天休息,专门过来陪我下下棋走走路。不走不中啊,再不走就真走不动了!然后就是互相询问,老张还在不在?你现在吃的什么药?今年国家又给咱们涨退休工资了,知足了吧!

忽然就想起梁实秋的散文名篇《下棋》,极尽诙谐又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不同棋人的作态,令人捧腹。然而遗憾他不曾体验过一位耄耋老人与儿子下棋时的心境。要不,以他语言大师的功力,又是一篇怎样的华章呢?

于我而言,与父亲下棋不啻是责任和担当,也是悉心的理解和体谅;而父亲呢?盼着与儿子下棋,他想得到的也许是夕阳路上的依赖和满足吧!

作者简介:刘书民,新密市兴华公学语文教师。信奉:人生在世要不断地修炼自己,否则就会被天地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