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

黄金周期间,全球金融市场进入“黑色一星期”,伴随美联储主席的鹰派讲话,美债利率创新高,引发全球风险资产集中走弱;意大利不顾欧盟限制推高预算赤字,引发意大利股债暴跌。此外,美股、欧股、港股均全线下挫,A股虽然在休市,但还是被境外市场的“哀鸿遍野”感染,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截至沪深股市全天收盘,上证创3.72%跌幅,深证创4.05%跌幅,创业板创4.09%跌幅。

央行也预料到了A股难以幸免,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放出利好消息,10月7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央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降准所释放的资金总量达到1.2万亿人民币,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此之外,剩下的7500亿人民币将全部进入市场。

巨量资金入市,对当前并不乐观的股市来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有效缓解投资者的恐慌情绪,然而,央行的“用心良苦”不只是为了股票市场,而是为了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

事实上,今年1月、3月、7月央行分别执行了三次降准,算上10月7日公布的消息,这已经是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放眼国际市场,美国进入加息通道,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为了防止本国货币与美元利差过大,从而导致资本外流,不得不“绝望式”跟加。

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外汇储备非常雄厚,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在几百亿至几千亿之间,中国则是万亿级别。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870亿美元。同时,IMF此前公布,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1.48万亿美元的规模。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接连宣布“加息”之际,我国央行有底气宣布“降准”。

而且,“降准”也更加符合我国的经济情况。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周期有所差异,美国处于经济复苏阶段,加息可以维持经济扩张势头;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已不再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换言之,我国目前是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主,大水漫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国严控影子银行,规范交叉金融产品,整治违法违规业务,出台各类金融管理办法,引导表外信贷回归表内,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市场流动性愈发紧张,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实体经济,一味“收紧”,很难说不会伤及更多“无辜”,尤其是一些融资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一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一边是急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既要兼左还要顾右,央行只能在货币政策调性不变的基础下,定向释放流动性。

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债这头“灰犀牛”一直在暗处蠢蠢欲动,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地方债余额是16.47万亿元,有机构预测,2018年到期的城投债共计1241只,到期规模共计10746亿元。

万亿债务谁来“买单”?事实上,去年年底财政部已经表过态,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所以,万亿债务只能地方政府自己“买单”。

偿还债务需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那么市场资金面会不会更紧张?资金流向会不会出现偏差?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会不会更高?无论各方如何博弈,这些问题最终都要解决,而“降准”给市场释放增量资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保证接下来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

根据央行发布的公告来看,此次降准的资金流向,依然是“定向调控”。一方面是防止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违背了降准的初衷,最后本末倒置;另一方面是为了刺激消费,提高其它行业的经济活跃度。

根据国内经济情况来看,7500亿进入市场,既是为了稳房价、稳股市、刺激消费,也是为了再给实体经济加把劲。未来一段时间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主调、定向降准保畅通的基本态度不会改变。

从国际经济情况来看,一边是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一边是中国央行降准,人民币汇率降低,10月8日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6.92。在中美贸易战局势不明朗的当下,人民币贬值并非坏事,降低汇率有利于出口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美国的关税上调。

本年度央行的第四次出手可谓意义深远,既体现了高层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大体判断,又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目前需要面临的挑战。深化改革带来的阵痛尚未完全褪去,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全球贸易不确定因素增加,中美贸易战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充满迷雾的航道里乘风破浪,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投资者如果还是抱着过去那种“赚快钱”的念头,那么市场上将再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