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ealme Narzo看手机厂商子品牌们的未来发展可能
最近,国内头部这几家手机厂商在发完了自家旗下这些从高端到性价比的这一系列旗舰级新品后,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更低一档次的、起售价普遍在 1500 - 2500 元这一层级的产品上。
除了小米刚刚推出的售价在 1999 元的红米 K30 5G 极速版,在后续我们还可能见到同样来自于红米的、搭载天玑 800 的中端机,以及 iQOO 旗下首发天玑 1000+ 的 iQOO Z1。
再往后,华为手机可能还会有多个系列的、千元级别的产品推出,一加在年中很可能也还会推出一款采用联发科 SoC 的中端机器,可能会定名为一加 Z(原先传出的名称是一加 8 Lite)。
纵观这些即将到来的新机,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机器都属于某个厂商的子品牌,而且这些产品恰好就比他们主品牌的同级别的产品要更低端一些,且基本上都被贴上了一个「低价」或「高性价比」之类的标签。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行业内早已普遍化,有的厂商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越来越多以低价为主要卖点的产品放到子品牌中,让子品牌去运营这些走量的产品,分担原先主品牌承担的部分职能,主品牌主要是冲击高端,而隶属于主品牌的低端产品更多是借主品牌更大的知名度、影响力往线下市场渗透。
由于这些子品牌的产品本身都被厂商刻意打造出了一个很强悍的性价比,有针对线上用户的需求去做特别开发,所以当我们去深入分析这些产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总是能很「恰到好处」对上线上消费者的偏好。
回顾过去厂商已经发布的这些产品,不论它属于小米旗下的红米,华为的荣耀,vivo 的 iQOO 还是 OPPO 的 realme,它总是离不开笔者上面所说这一部分内容。虽然这些子品牌确实在厂商内部已经是独立化运营了,且子品牌也有推出旗舰级产品的能力,但是当最终产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从子品牌旗舰级的那一批产品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独立」的子品牌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独立,他们在整个厂商品牌体系内仍然有一个「定位」,仍然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上限」。
目前,笔者并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厂商的子品牌有做出一些超越自己本身「定位」,或者说自己「上限」的产品,并没有厂商有真正去推动自己的子品牌以一个完全独立化的运作,独立运营也只是一个内部的、相对的。
作为消费者,我们其实也普遍对子品牌们形成了一个刻板的印象,一旦谈及红米、荣耀、iQOO、realme,我们立刻就能想象出来它的产品大概会是在一个什么定位上,「性价比」三个字是呼之欲出。
即使是在现在这个各个厂商都在给产品线做整体更新迭代的时候,我们也仍然没能看见哪家头部厂商能够在子品牌上做出更多的尝试,他们主要还是把子品牌作为一个在自己掌控之下的、主要靠性价比走量的品牌来运营,本质上来说,总体上整个厂商旗下的品牌体系其实还是一棵树,只是这个树上有两个粗壮的分支而已,它并没有变成真正的两棵树。
这其实和我们一直都在提的各个品牌的「裂变」,其实是有一些差距的,我们所期望的裂变,更多是一种向着更多可能性这个方向走的裂变,而厂商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更多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裂变,每一个产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某个细分领域 / 细分价位,主品牌和子品牌直接的产品经过内部的协调基本上都是完美错开。
这意味着,主品牌和子品牌虽然在内部独立运营了,但是只要是这个厂商的产品,不论这个产品是属于哪边,是主品牌,还是子品牌,这些产品本身还是基于「厂商」这个总体来考虑的,像红米,其所有产品把红米两个字改成小米,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还是照样卖,产品和产品之间不会有任何定位冲突,不会形成任何的竞争。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表面独立」,真正的独立它必然不会是这个样子。对于子品牌这个概念,直到目前,笔者仍然还是认为子品牌的「品牌」这两个字,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子品牌其实没有完全脱离原来厂商做子系列的那种模式,相反,它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走子系列的路,只是这个「系列」非常大罢了。
对于手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很多人,包括头部的一些科技媒体,大家给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头部厂商越做越大,小厂商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除非有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情打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严重冲击了行业目前的格局,使行业有发生再洗牌的可能,否则手机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属于这些头部厂商的,他们会不断通过这种「裂变」的方式来填满手机市场。
但就厂商目前呈现出来的「裂变」,其实笔者并没有看到这个「裂变」在未来能有很好的前景,如果厂商只是利用「裂变」来圈住某一块细分领域、细分价位,写作「子品牌」,读作「子系列」的话,这样的裂变其实在未来很难真正填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因为这样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缺乏可能性,在昨天关于 Intel 的文章中,笔者多次提到了「可能性」这个词,先前很多关于苹果产品的文章中笔者也有提到过,「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未来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厂商才能够在后续发展中拥有各种机遇,进而一跃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现在国内手机厂商更多还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通过对这个空间不断分割分割再分割,分割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分割出来这么多的子品牌,而不是一个空间裂变成两个。
对于这种裂变的模式,它在接下来会怎么裂变,realme 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作为 OPPO 旗下的子品牌,最近 realme 针对印度市场是推出了自己的子品牌 —— Narzo,创造了行业内第一个子品牌套娃。
隶属于 Narzo 的第一款产品 realme Narzo 10,它是一款使用了联发科 Helio G80 的产品,定价在 1000 元出头,而更低端的 Narzo 10A,它使用的是联发科 Helio G70,定价在 700 元左右。
Narzo 的定位相较于 realme 之前的产品来说,其实也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高低层之分,在印度市场,Narzo 的存在其实也和国内市场这些子品牌的存在意义差不太多,同样也是靠低价、靠性价比去争抢市场,而且相较于主品牌的产品要更低端一些。不知道后续 Narzo 会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但是在 realme 的掌控之下,在笔者个人看来,它的发展应该和国内这些子品牌们的路线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
Narzo 的出现算是国内子品牌们的第一个裂变,它给我们的答案非常清晰,即继续细分。国内市场目前没有很好地办法再进一步细分下去,但这并不影响品牌在海外实现进一步的裂变,庞大的印度市场还有可以细分的空间,使得像 realme 这种本身属于子品牌的品牌完成了一次裂变。
这个裂变的发生其实是国内手机厂商把整个大空间延展到了印度市场,使得整个大空间还能继续分割下去,进而形成了一个子品牌,这种向海外发展的路线,其实也不是笔者所说的「一变二」,它还是一个内部的细分。这说明手机厂商目前对于子品牌的态度,更多还是倾向于「细分」,而不是开创新的赛道。
在笔者看来,国内手机厂商有必要开启自己新的赛道了,就像小米把 IoT 作为自己的一块重要发展方向一样,通过把米家这一块的产品做大,即使后续小米的手机难以再细分下去,整体的体量、出货量难以得到很大的增长,但是他们在物联网这一块新的空间里可以进一步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单独就手机这一块来说,这一块空间就这么大,它必然是不可能无限细分下去的,而且实际上现在国产 Android 手机已经细分到了一个非常细的程度,产品已经很密集了,单纯的做一个「手机」,在未来一定会遇到一个体量增长、出货量增长的瓶颈(其实现在这个瓶颈对于有的厂商来说已经存在了)。
只有当手机进一步结合一个总体硬件生态,结合一些其他人没有想象出来的新元件,或者结合 XR、物联网等新概念玩出一些其他人玩不出来的花样,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己保持领先地位的新赛道出来,整个厂商才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
或者像 OPPO 那样,缔造一个一加,把一棵树拆分成两棵树,不在乎两边会不会形成、产品会不会碰撞,让两边独立地发展,这也会给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增强。有的厂商害怕产品和产品之间撞车,始终要综合调控,或者扶持一个完全和自己本身产品形成不了冲突的品牌,这虽然看起来是能够让自己的产品更饱和地铺满市场,但实际上这一定程度上是扼杀了未来的可能和一些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