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4.31亿月活用户构成了微博的“护城河”,在BAT、头条系的夹击下,微博对待最广大用户的态度,决定了“护城河”的宽度。

9月27日,微博发布《“博主拉黑停止评论”功能测试公告》,称“为了进一步控制人身攻击内容的蔓延、提升博主对于评论内容的管理体验,促进微博生态良性发展”,微博将进行策略升级:“当某一账号被博主删除评论并拉黑后,该账号将在‘全站范围’内被停用评论功能3天”,此次升级将先开放给粉丝数10万以上的大V。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为改善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沉疴顽疾做出的策略调整,引起了网友激烈讨论。

微博发布这条新规,目的是肃清评论区中“人身攻击及骚扰博主”现象,出发点无可厚非,毕竟普通微博用户也难免受到杠精、喷子困扰。网友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微博“欠妥”的产品逻辑上:大V发微博(无论何种内容)——网友评论(无论何种回复)——大V不满评论(无论何种原因)——大V删评拉黑(只有一个结果)——三天全平台禁言(并无申诉通道)。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这条逻辑链的问题是:看起来平台介入了禁言行为,实际上全过程只有冲突双方缺乏衡量标准的言语较量,最终粉丝数量决定了话语权。微博看起来扮演的是“干涉媒体”角色,实际上除了做出这个策略外,整个过程无介入、不干涉。

这几乎是个很简单武断的“同理心推测”,即微博管理者认为博主不断投诉评论区问题的原因,均是被投诉用户“发布了人身攻击言论”,随后将百分百的处置权给了发起投诉的一方——只要让大V产生了反感、厌恶或不满的,都是杠精和喷子,都需要被肃清和处理。

大V权力扩大,网友言论空间收窄,这正是许多存在感近乎“透明人”的普通微博用户觉得被冒犯、遭遇了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微博此举是要维护社区秩序,还是标同伐异使得大V评论区只剩下和气生财的抱团?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早在9月7日和25日,微博CEO王高飞就发布了两条“剧透”微博,称要放大招“整治杠精”。尽管王高飞本人的微博介绍里仍写着“本账号所发言论,一不代表本人,二不代表部门,三不代表公司,如有观点误导,造成损失概不负责”。

一方面是微博CEO对自己所发言论“概不负责”,一方面是产品经理“欠妥”的产品思维,双标之下,微博引来无数非议的“杠精肃清”行动是否如表面看来这么简单?本文试图寻找背后更深刻的逻辑。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要肃清“杠精”和“喷子”?

从2009年开放内测到今天,微博已经是一款走过了9年时间的“古老”互联网产品。崛起之初,微博曾借助监管红利,广泛地讨论了社会、政治议题,成为互联网信息集散地。李开复、任志强、张小娴、陆琪、姚晨、周鸿祎等大批名人入驻,凭借早期名人及公知分子的大V驱动效应,微博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初代优质客户。

此后,为规模化获取用户、突破用户数量的天花板、达到华尔街平均预期,微博不断地校准目标用户,推行三线城市下沉策略。它的使用用户由最初以“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高知群体,下沉为聚焦娱乐八卦、易受多巴胺驱动畅所欲言的草根阶级。

从大V驱动,到扶持中V小V的成长,微博平台内容也由社会热点向娱乐话题转变。而因为内容含金量的降低,“高知”老用户主动流失或者被动稀释。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微博用户的天花板问题一直受资本市场关注。王高飞曾公开表态,认为微博活跃用户的天花板将是4亿。今年5月,微博发布Q1财报公布MAU突破4亿大关时,因MAU同比增长率下降及多重因素影响,股价曾大跌14.2%。据8月发布的Q2财报,微博MAU为4.31亿,MAU增长率为19.4%,对比上季度的21%及上上季度的25%,月活用户增长率仍在持续下降。

但微博的下沉战略扭转了用户流失带来的影响,同时也使“未来可期”——抖音、拼多多的成功恰好说明低线城市蕴藏着的庞大的潜在用户。就在本次Q2财报公布后,王高飞出席投资者电话会议时称,接下来“不会调整MAU的增长预期”,因为“目前处于低线城市即四到六线城市渗透周期的早期”,“微博新增用户中超过50%来自于三线以下城市。与三年前相比,微博在三线以下城市的渗透度实现翻倍,四线以下城市用户留存度比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

换句话说,微博将继续战略下沉。在用户天花板触手可及的情况下,四至六线城市用户的增长将成为未来几年微博增长的一大推动引擎。作为一个以内容+社交为核心发展矩阵的平台,相比其他平台靠短视频去吸引用户,微博也正在布局更低线城市的拉新方案——比如在短视频端发力,截止二季度,接入了1900家MCN机构,涉及的垂直领域扩展至60个。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然而持续下沉也带来了弊端。首当其冲的,是平台用户整体素质的降低和核心内容品质的下降。如今的微博可谓饱受诟病:Feed流中层出不穷的商业广告,规则不明的流量屏蔽算法,热搜里遍布的明星八卦,评论中的谩骂、谣言、人身攻击、涉黑涉黄信息,营销号日复一日的毒鸡汤,以及无处不在的“喷子”、“杠精”……

某种意义上来说,微博的持续下沉战略,是如今微博上“喷子”“杠精”横行的原因之一。在“天花板魔咒”下,为了降低这些低素质用户造成的用户流失,微博以这种“激进”的“拉黑禁评”方式,在一手抓新增的同时一手堵流失,“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为什么要保护大V?

王高飞在9月25日“剧透”的微博中发布了一张内部会议的PPT截图,截图显示试用“拉黑禁评”功能的为“历史上受评论骚扰较为严重的6万余博主”,在27号的公告中,范围扩大至所有10万粉丝以上的大V,微博对头部用户的保护不言而喻。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要保护头部用户?2016年10月微博罕见地披露了一组数据,其中内容或许说明了问题。

“平台上目前的34万头部用户在过去的一年里增长了63亿粉丝关系,这是在排除掉所有的垃圾用户之后的,而其他上亿的普通用户增长量应该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3。也就是平台将近80%的社交关系都集中到了1%的头部用户身上,这34万用户平均在过去一年里的粉丝增幅达到了38%”。

这就是互联网的“1% Rule”——1%的头部用户决定了底部用户的体量。头部用户代表了头部内容,对任何平台来说都是最核心的资源。当头部活跃时,会形成对底部的强吸引力,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

截至去年11月,微博头部用户规模为41.8万——尽管只占总月活人数的极小部分,但对内容赋能、粉丝赋能、社交赋能的微博来说,资本用脚投票,头部达人才是平台共赢的盟友。无论是其自带流量的入口效应、还是精准判别目标用户时的“标签”价值、或是粉丝带动的商业变现能力,都将为平台带去核心竞争力。

去年今日头条挖知乎300大V墙角,UC引入十余位评论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成立“名家专栏”,也验证了各平台对头部用户的看重。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Twitter旗下短视频应用Vine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Vine曾创造单月原创视频上传量3000万个、单个短视频浏览量超7亿次的亮人业绩,但在Instagram、YouTube、Snapchat先后加入短视频战场后,Vine既疏于对新用户的培养,也疏于对头部用户的维护。

Vine面临下滑颓势时,平台上前50大博主中的18人来到Vine洛杉矶办公室,提出深度利益绑定、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等多个请求,彼时Vine社区评论栏里充满谩骂攻击和污言秽语,严重影响创作者激情。可惜Vine及Twitter最终没能妥善处理,这些顶级头部资源转投其他社交平台,Vine也失去内容优势,于2016年被Twitter关停。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为头部用户创造良好的内容创作环境及与粉丝的对话沟通环境,安抚头部用户被低素质“杠精”、“喷子”长期骚扰下的失望情绪,避免他们流失或转投其他平台,很可能才是微博新规“先开放给大V”使用的目的。

然而需要明确的事实是:4.31亿月活用户才真正构成了微博的“护城河”,在BAT、头条系的夹击下,微博对待最广大用户的态度,决定了“护城河”的宽度。

无论是为“堵流失”还是为“护头部”,微博都需要改变。但当它从一款互联网产品发展成如今具备了“媒体喉舌”功能的公共议事厅时,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功能的更改,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问题,或者干脆简单地解决一小部分人。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从网络空间语言边界问题下手?

微博“整治杠精”这个小动作的背后,网络空间语言边界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社交媒体面临的共同难题。

今年8月,美国最大的阴谋论者Alex Jones被全网绞杀,他曾发布种族歧视言论,捏造了“共济会”、“911恐袭由美国政府发动”等多个谣言,在网友们长达数年向社交媒体的抗议下——Facebook、LinkedIn将其封号,苹果、YouTube将其制作的节目《InfoWars》下架,Spotify删除了Jones的播客、Twitter则永久性禁掉了Alex Jones及《InfoWars》。Alex Jones回应被科技巨头们的这场大规模封杀是“电子时代的焚书”。

继续“下沉”、保护“头部”,微博“肃清杠精”背后的逻辑

无论是微博新规被声讨、还是Alex Jones被封杀,都不过是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语言环境的缩影。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而据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共同发布的《数字2018》互联网研究报告,全世界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40亿。

如何让平等、开放的互联网容纳下如此多不同的声音?什么样的言论该被宣扬与推崇?什么样的言论该被抹杀屏蔽?如何让网友完成从“自由”到“自律”的转变?有没有可探寻的共同道德标准?

这些问题,是科技巨头们在追逐利润、流量、增长率之外难以回避的责任——总有一天互联网能改变所有,如若这些巨头能尝试在虚拟世界里建立共同行为准则和秩序,那或许可以在未来世界中、在人言行举止的克制和友善里,窥见旧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