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这又是一篇细(dan)致(teng)的考证。
《新世界》第55集,沈世昌拿出自己的配枪递给铁林,很多读者老爷已经看出来,这是一支“张嘴蹬”,也就是“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里的张嘴蹬,毛瑟公司的产品。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新世界》剧照,铁林拿起了沈世昌递过来的“张嘴蹬”,顶部开放的套筒是其主要特征。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张嘴蹬”——毛瑟M1934手枪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张嘴蹬”——毛瑟M1934手枪
说到德国毛瑟公司的产品,很多人想到的是影响力极大的毛瑟步枪,以及在中国被称为盒子炮、驳壳枪的毛瑟C96手枪,但毛瑟公司的著名产品远不止这两个,在小型手枪领域也颇有建树,今天要讲的“张嘴蹬”就是毛瑟公司设计生产的小型手枪,而这条产品线要从更早的毛瑟M1910手枪说起。
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面对当时兴起的小型自动手枪热潮,毛瑟公司不甘人后,打算自行设计一种类似的产品争夺市场。毛瑟公司的思路比较先进,提出尽可能用一个通用结构,搭配不同口径枪弹,覆盖口袋枪、小型枪到普通型手枪形成一个产品系列。1908-1909年,毛瑟公司推出了.6.35mm(.25ACP)、7.65mm(.32ACP)、9mm和.45ACP四种口径的自动手枪,其中9mm和.45ACP口径因为枪弹威力较大,采用枪机延迟后坐半自由枪机原理,但因为性能一般,没有获得订单,所以未批量生产。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9mm口径毛瑟手枪,外形与“张嘴蹬”很相似,采用半自由枪机原理,未投产。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9mm口径毛瑟手枪能像“盒子炮”一样驳接枪套,这支还带有可调表尺。

相比之下,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的6.35mm和7.65mm口径型则大获成功,获得了市场认可,前者就是毛瑟M1910,后者就是毛瑟M1914。这两种手枪结构原理一致,外形也非常相似,套筒顶部都是开放式的,枪管上半部分外露,犹如张着嘴,再加上抛壳时弹壳飞出犹如被蹬出来,因此进入中国后,这一系列的毛瑟小型手枪都被叫做“张嘴蹬”。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5mm口径毛瑟M1910手枪右视图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5mm口径毛瑟M1910手枪左视图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5mm口径毛瑟M1910手枪,这支是黑色塑料橡胶握把片。

先说说毛瑟M1910手枪,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击针平移击发机构,单动击发,发射.25ACP手枪弹,即6.35x15.5mmSR手枪弹,弹容量9发。这种枪弹在20世纪初用于多种小型自动手枪,威力较小,因此主要用于自卫,基本不作为军警用枪弹。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毛瑟M1910手枪的原理动画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毛瑟M1910手枪的击针平移击发还带来一个功能,击针待击时尾部突出于套筒后端,兼做待击指示器。

毛瑟M1910手枪的套筒前上方切去一块,枪管上半部分外露,枪管下方有两个凸耳,被一根固定长销从前方插入,与套筒座固定,分解武器时只需卸下套筒,抽出固定销,就可将枪管向上提出套筒座,该固定销还兼做手枪复进簧导杆。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分解后的毛瑟M1910手枪,下方就是固定枪管的长销,兼做复进簧导杆。

最早生产的毛瑟M1910手枪有个特征,它的套筒座左侧盖板上有个旋转闩锁,分解武器时抠出并旋转该闩锁,就能将左侧盖板取下,从侧面取出扳机、扳机连杆、扳机簧等组件,因此叫“Side Latch”;后来发现这种设计并不理想,拆下侧面盖板后,扳机簧等小零件很容易掉出丢失,还很难装回去,随后的产品就将这个侧开门取消了,取消侧开门的毛瑟M1910手枪叫“New Model”,也叫M1910/14。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早期型的“Sight Latch”,枪身左侧盖板上有个带小凹孔的闩锁,抠出闩锁向上旋转就能取下左侧盖板(图中能看到闩锁旋转留下的弧形擦痕)。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后期型的“New Model”,也叫M1910/14,这个闩锁没了,侧面板是光的。

毛瑟M1910手枪有空仓挂机功能,打光最后一发子弹后,套筒会停在后方位置,装上新弹匣后不需要拉动套筒,也不需要按压空仓挂机解脱钮,只需将新弹匣往弹匣口里一拍,套筒就会自动复位。这个设计非常出色,能让射手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第二个弹匣的装填,我国64式手枪也采用类似的设计。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空仓挂机状态的毛瑟M1910手枪

6.35mm口径的毛瑟M1910成功后,考虑到.7.65x17mmSR手枪弹威力更大,在欧洲各国警务部门中使用很广,为了和7.65mm口径勃朗宁手枪竞争,毛瑟公司将毛瑟M1910手枪口径扩大到7.65mm,全枪尺寸略微放大,发射7.65x17mmSR手枪弹即.32ACP手枪弹,弹容量减为8发,其余结构基本不变,这便是毛瑟M1914手枪。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7.65mm口径毛瑟M1914手枪

最早批次生产的毛瑟M1914手枪有一个特征,即“座头鲸”套筒(humpback),也叫驼背套筒。这批次M1914的套筒在抛壳窗后缘有一个拱起的台阶,套筒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高更厚,犹如座头鲸的驼背,所以得名hmupback。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是考虑到.32ACP手枪弹膛压更高,要保证在自由枪机原理下不过早抽壳就要加重枪机即套筒重量,所以套筒变得更厚,又考虑到抛壳窗处如果过分加厚,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抛壳动作,所以设计了这种抛壳窗处薄,抛壳窗后缘开始加厚,带台阶的“座头鲸”套筒。

但毛瑟公司后来发现,即使把抛壳窗部分加厚到与套筒后半段一样,也不影响抛壳动作,于是后期生产的毛瑟M1914就把这个台阶取消了,套筒前后厚度一致,简化加工。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采用“座头鲸”套筒的早期型毛瑟M1914手枪,注意这支枪套筒座两侧握把上方位置还有减重槽,这也是早期型产品的特征,后期型产品取消了减重槽。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单独拆下的“座头鲸”套筒,可见抛壳窗后缘开始加厚抬高。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后期生产的毛瑟M1914手枪,套筒上这个台阶取消了。

除了改口径,相对于毛瑟M1910,毛瑟M1914手枪另一个较大的改进之处是增加了弹匣保险,只要弹匣抽出,扳机就被顶住扣不动,只有插回弹匣扳机才能扣动,这种弹匣保险在当时欧洲的自动手枪上比较流行。

到1934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毛瑟M1914的改进型,也就是毛瑟M1914/34或直接写作毛瑟M1934。和毛瑟M1914相比,M1934的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改进之处在于握把,将握把后缘改为贴合手掌弧度的曲线型,改善了人机功效。类似的改进也移植到6.35mm口径毛瑟M1910手枪上,改用新型握把的M1910也被称为M1910/34。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7.65mm口径毛瑟M1934手枪,握把为弧形,人机功效改善。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二战时期生产的毛瑟M1934,套筒座上有纳粹鹰徽。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5mm口径毛瑟M1910/34手枪

那么,凭什么认为《新世界》中沈世昌的这支“张嘴蹬”是毛瑟M1934,而不是更早的M1914、M1910呢?

首先从剧照中可发现,这支道具枪握把是弧形的,所以不是原始的毛瑟M1910或M1914,只能是毛瑟M1910/34或毛瑟M1934。

至于是6.35mm的毛瑟M1910/34还是7.65mm的毛瑟M1934则要更认真地辨别。从53集、62集这支枪出场的画面中能看到,其套筒上的防滑纹不是M1910那样直接刻在套筒后段两侧的,而是左右各有一个凸起,防滑纹刻在凸起上;抽壳钩的位置比较低,不像M1910、M1910/34那样抽壳钩靠近套筒顶部,这都是M1914和M1934的特征。在62集中,沈世昌从抽屉里取出这支“张嘴蹬”,如果放大了仔细看,都能依稀看到套筒侧面“Cal.7.65”的铭文,所以这是一支毛瑟M1934无疑!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5mm毛瑟M1910、M1910/34的套筒防滑纹是直接刻在套筒两侧的,比较粗。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7.65mm毛瑟M1914、M1934的套筒尾部两侧有对称的凸起,防滑纹是刻在凸起上的,比较细密。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53集,桌上这支“张嘴蹬”有弧形握把,套筒防滑纹处有凸起。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63集,能看到套筒侧面防滑纹处的凸起,抽壳钩也比较低,靠近套筒侧面而不是顶部。

沈世昌的配枪“张嘴蹬”,究竟是哪一型?

放大了仔细看,“Cal.7.65”的铭文依稀可见,这是7.65mm毛瑟M1934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