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米手表和它的 MIUI for Watch
终于,很多米粉朋友们期待了很久的小米手表在昨天下午正式发布了。虽然这款产品的到来伴随着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小米手表这款产品,真的非常「特别」。
对于这款产品的争议,这款产品的硬件,这款产品的定位,这款产品的价格,笔者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讨论,毕竟外观、参数已经摆在那里,笔者没有必要再重复一次发布会的内容了。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更想和大家说的是在 Apple Watch 之外,智能手表这个细分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Google 是怎么对待 Android 阵营智能手表的,以及小米在小米手表上做到了些什么,这款产品特别的地方在哪。
本文的很多内容是其他媒体根本就不会提到的,这很正常,毕竟很多媒体的编辑只是并没有从 Android Wear 时代开始就接触智能手表。而笔者在大约 4 年前就收了人生的第一块智能手表 —— Moto 360 Sport,并在此后这么多年时间里一直关注 Android 阵营智能手表的动向,经历过 Android 智能手表最黯淡的日子。
对于基于 Android 的智能手表,能说的真的太多了。
在发布会上小米反复提到一句话,「市面上绝大部分智能手表都是大号的智能手环」,确实,至少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情况确实是这样。
早些时候市场上还有 Moto、华为在推出基于 Android Wear 的产品,但现在 Moto 360 这个系列在市场上已经销声匿迹,而华为则早已转向了他们自家的封闭式系统 Lite OS,现在华为推出的那几款智能手表实际上软件生态颇为糟糕,而且华为给他们的这些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后续支持也不够到位。
其他一些可以买到的,如三星的 Active Watch,它搭载的是三星自己的 Tizen OS,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第三方应用可用。
看来看去,能够安装上一些第三方应用的,除了市面上还存有的那一些搭载 Google Wear OS(即原 Android Wear)的手表外,也就只有 Google 合作伙伴出门问问推出的 TicWatch 了。
然而在国内,TicWatch 运行的是他们自己打造的、基于标准 Android 魔改的 TicWear 系统。这个系统虽然号称是「能够安装第三方应用」,但是实际上能用的应用少得可怜,生态上问题很大。
至于一些搭载 Wear OS 的产品,Google 给国行 Wear OS 设备专门打造了一个名为「Wear OS By Google 中国版」的连接应用,这个应用和国际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使你的手机内有 Play 商店,你仍然不能向你的手表安装 Play 商店内的各种自定义表盘以及第三方应用。通过 Play 商店向手表安装应用这个功能,有且仅有国际版的 Wear OS App 支持。
国行版的 Wear OS 设备被限定只能从一个非常糟糕的、出门问问做的应用商店中下载应用,这个商店中应用数量少、质量低,和 Play 商店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天一个地。
这样的操作使得曾经国行版本的华为 Watch 和 Moto 360 系列的产品在软件这个方面基本变成了残废。有的朋友通过刷国际版 Wear OS 得到了解放,而有的朋友至今还在用 adb 给手表装入各种各样的软件,苦苦挣扎。
正是因为 Google 对国行版本的手表做了这样的限制,国行 Android 手表的可玩性变得非常低,在缺乏第三方应用的情况下,国行 Android 手表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大号手环」。
正是因为 Wear OS 存在这样的限制,出门问问虽然是 Google 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但是他们却一直在维护着自己的 TicWear,而华为也转向了自己的 Lite OS。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华为这么大个厂商,Android 底层都被他们大刀阔斧改了这么多东西,EMUI 和 Android 之间差距鲜明。同样都是 Android,他们为什么做不到在 Wear OS 打造一个自己渠道的应用商店,给用户提供丰富的第三方应用呢?
这就要提到 Google 对 Wear OS 做的另一个限制了 —— 禁止厂商定制。Google 饱受 Android 碎片化问题的困扰,在推出 Wear OS 时,为了防止它再出现碎片化问题,确保自己对这个系统有充分的掌控权,Google 定下了这个死规矩。所以即使是华为 Watch,它运行的 Wear OS 和 Moto,和 LG,和市面上其他所有厂商推出的 Wear OS 手表一样,运行的都是同样一个 Wear OS。
厂商只能够给硬件做适配,但是对于系统本身,厂商不能做一丁点修改,包括系统内绑定的应用商店和携带的语音助手。所以即使是华为,他们打造的华为 Watch 也只能遵守 Google 的这一套规则。
在这两重限制下,Wear OS 手表在国内市场的路越走越窄,这么多年来,Wear OS 一直被 Apple Watch 碾压,发展缓慢,Google 对其的重视度可以说是在不断降低,市面上新的 Wear OS 设备也越来越少,像笔者提到的那些厂商现在也放弃了 Wear OS。
直到,小米手表的推出。这一切或许要发生变化了。
对于 Google 来说,这可能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Google 很清楚小米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影响力,所以在小米手表这款产品上,说得好听点,叫受迫于当下 Wear OS 系产品被 Apple Watch 碾压而给小米开的「例外」,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就是赤裸裸「开后门」。
(来自大锤开箱的视频)
毕竟,在小米手表这款产品上,Google 打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
小米的这个「MIUI for Watch」,我们已经可以确认,这是一个基于 Wear OS 深度定制的系统。在系统启动的过程中,小米手表会要求用户下载并连接 Wear OS 应用,这是一个相当相当明显的、证明它的底层是 Wear OS 的证据,因为除非和 Google 有合作,否则你的机型是不可能加入到 Wear OS App 列表中的。
外媒对这个系统也做了很清晰的说明,它确实是「全球第一个定制化的 Wear OS」。支持深度定制意味着,小米手表这款产品不但在软件上能兼容所有已有的、为 Wear OS 开发的应用,它还可以基于小米自己的渠道、自己的应用商店来摆脱 Google 对国行 Wear OS 手表在第三方应用上的束缚。
基于小米自己的应用商店,小米可以自由引入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应用,也可以吸引个人开发者来针对小米手表做开发。对于 Play 商店上的一些好评应用,小米也可以将其搬运到手表上。
在笔者看来,如果小米手表日后在海外推出,海外版如果搭载的仍然是 MIUI For Watch,那么它很有可能有机会同时兼容从 Play Store 或小米应用商店安装应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款产品海外版的可玩性就非常高了。
在 UI 层面,你可以体验到小米给你带来的独特 UI 体验,相较于原生的 Wear OS,MIUI for Watch 自带更加丰富的表盘,在使用上它和手机间会有更多的融合。界面是小米特别定制过的,它专门针对小米手表的方形表盘和操作做过优化,菜单也是全新的风格,体验和原生的 Wear OS 有不小差距。
配合小米手表 App,小米手表可以直接支持比原生 Wear OS 更多的特性,运动监测可以完全绕过 Wear OS,走小米自己的体系。这一点对使用 iOS 的用户来说是意义重大的,毕竟Wear OS 本身和 iOS 的契合度相当糟糕。
在使用上小米手表也会因为它能够融入小米自己的体系而更加符合国内消费们的使用习惯,例如支持 NFC 公交卡、内置小爱同学、支持和米家设备联动等等。
MIUI for Watch 可以说是小米手表最大的杀器,目前来看这个系统还是比较青涩,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不过既然 Google 已经允许小米去做这样一个定制了,笔者相信只要小米真正有心去做好手表这个产品,MIUI for Watch 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至于小米手表这款产品本身,虽然 MIUI for Watch 可能会是 Android 阵营智能手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它外观碰瓷 Apple Watch 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至于高通骁龙 Wear 3100 这个平台,在性能上它很显然是不够看的,但是考虑到手表这个东西,续航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小米手表用性能更低但是能效表现更好的 Wear 3100 可以理解。
其实在日常使用中真正用到第三方 App、对性能有需求的场景很少,大部分时间手表也处于待机状态,所以低功耗相较于高性能对手表来说意义更大。不过高通 Wear 3100 这款 SoC 总体上还是比较敷衍就是了,毕竟是高通骁龙低端产品直接改的。
eSIM 的加入让小米手表可以独立使用,作为一款售价低于 1500 元的智能手表,这一点其实也颇有吸引力。
只是很遗憾,碰瓷 Apple Watch 这一点,实在是很难让人接受,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一点,而且你使用的手机是 Android,小米手表这个 1299 元起售的价格其实并不算高,对于智能手表来说,这样的价格已经相当低廉,和雷军说得一样,这个价格是「良心厚道」的。
使用体验上,笔者不能保证 MIUI for Watch 现在的使用体验能很好,毕竟这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系统,小米在智能手表上的生态建设也是刚刚起步,青涩、难用是肯定会存在的,但只要小米用心做,MIUI for Watch 会有一个很美好的未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国内市场,终于有一款「不是大号手环」的产品能和 Apple Watch 竞争市场份额了。
根据媒体此前曝光的消息,小米后续还会推出一款圆形的小米手表,这款手表的定位相对而言可能会高一些,但是它将不再具有这种「碰瓷」的外观,如果你和我一样不能接受小米手表这个颇具争议的设计,那么我们就一起等待他们接下来会推出的这一款圆形新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