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工厂》看美国制造业为何会衰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德国的挑战下,美国的制造业就开始下滑,当时,著名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在石油危机和日本、德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下迅速衰落,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吸毒与犯罪席卷城市,最终,底特律在2013年宣布破产。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美国制造业再次受到严重打击,通用汽车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关闭在铁锈地带的一系列工厂,纪录片《美国工厂》中的小城代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1981年,通用汽车开始在代顿投资,并兴建了汽车组装工厂,依靠汽车制造业,代顿成为经济繁荣的城市,一度被称为小底特律。但好景不长,08年金融危机后,因为经营不善加上外部的激烈竞争,通用宣布破产,代顿的汽车组装工厂被迫关闭,数以千计的人失业。
片中那些40、50多岁的工人们,都曾有过在通用工作的光荣历史,通用给他们的时薪是每小时28美元,年薪大约合52000多美元。而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全美在职工作人员约1.3亿人,平均年薪是43460美元,合到时薪是20.9美元。
通用给予工人们的薪水完全可以让他们身居中产阶级,依靠这份薪水,他们衣食无忧,还可以定期旅游,甚至可以将孩子送到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蓝领贵族。可现在,他们只能在失业的状态下苟且偷生,依靠政府的救济过活,这样巨大的落差,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美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大幅减少,其中消失大部分是曾经的蓝领贵族,他们因为全球化失去了工作,从中产阶级变为了穷人)
与代顿类似的还有威斯康辛的简斯维尔,简斯维尔的衰落也是与通用的衰落高度伴随的。代顿遭遇的情况,在铁锈地带是普遍存在的,正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他们在绝望之下选择了特朗普,希望他能将制造业带回美国,让他们重拾过去的荣耀。
特朗普确实去做了,也确实有很多工厂来到美国投资,比如富士康和片中的福耀玻璃,工作是回来了,但工人们想要通过一份制造业工作就重新过回中产生活的期望,彻底破灭了。福耀给予他们的时薪远少于通用,而工作强度却远高于通用。他们一边抱怨福耀的残忍,一方面却不得不忍气吞声。
这些蓝领贵族不知道,过去一个工人的收入就能造就一个中产阶级不过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大可以去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选择最为廉价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工人与资方的议价能力大幅降低,那种简单工作就能带来高薪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全球化加剧了同行间的竞争
在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美国工人与中国工人的对比,与美国工人相比,中国工人勤劳,刻苦,更能忍受加班和安全隐患,而美国工人则身材臃肿,效率低下,而且拒绝冒任何风险。
(中方工人纪律严明,而美国工人则十分散漫)
中方的主管人员不断吐槽美国工人的懒散,他们动作迟缓,经常在工作中聊天,而且拒绝加班,拒绝以自己的身体为风险进行工作。相反,中方人员则十分遵守纪律,接受管理人员的军事化管理。在被问到为何加班12个小时时,一位女工说:她们每天加班12个小时,一月才休息两天,往往过年时才能回趟家,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这样。
除了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差异,中国工人对于安全隐患的容忍程度也让美国人大吃一惊,有些中国工人甚至没有戴安全防护镜和防割手套就在捡拾玻璃,而美国工人却拒绝用一个站驾式叉车承担两倍负重。
面对美国工人如此多的毛病,中国主管跟美国主管说:“你们能一天上八小时,一个月休8天假已经很爽了”但这样做的效率,必然比不过中国工人。
通过整部片子,我们会发现相比于中国工人,美国工人的毛病非常多,他们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以损害自己身体为代价来提高工作效率,他们要求严格按照美国的劳动法行事,并不是说这些要求一定就是错的,但是这些确实会降低工作效率,让他们在与中国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通用汽车之所以关闭了美国的厂房,并逐渐将生产线移到其他国家,很大程度就在于美国工人的性价比太低,工资待遇高而工作效率却很低,而这些美国工人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
之所以在60、70年代,通用公司可以容忍他们的低效还能给他们开如此高的工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冷战的激烈对抗使得产业外移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美苏对抗最激烈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动荡不安,美国也没用绝对的霸权,因此往发展中国家投资是一件存在风险的事情。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无法到国外寻找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就只能忍受本国工人的傲慢,工人也就拥有了很大的议价权,工人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不断要求企业提高待遇,而企业只能退让。
但70年代之后,世界形势开始缓和,尤其80年代之后,苏联逐渐衰落,美国开始占据优势,过去那种紧张的氛围不再,这让全球化成为了可能。再加上德国、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使得美国制造业要想幸存就必须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否则将无法与德日等国家竞争。
苏联解体后,全球化迎来黄金期,美国开始大量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通用为了与德日汽车竞争,开始在中国、印度投资,而福特也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墨西哥,美国引以为傲的哈雷摩托也将生产线搬出了美国。拥有了更多选择的企业不再迁就娇生惯养的美国工人,美国工人的傲慢最终换来的只有企业迁走和失业加剧。
在这部纪录片中,任何观众都可以轻易发现问题,大部分美国工人十分臃肿,由于过于肥胖动作十分缓慢,与清瘦的中国员工麻利的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些美国工人除了简单的装配外也没有其他过人的技能,按照市场供需来讲,这样低层次的员工全球范围内供给远远多于需求。幻想以如此低端的工作赢得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已绝无可能。
片中美国工人的臃肿肥胖令人吃惊,胖到很多基本的动作都很缓慢,按照美国人的标准,中国的胖子其实并不胖
工会与反工会:工会让成本增加
片中的另一条主线就是福耀玻璃与工会之间的斗争,为了保证效率,福耀玻璃严禁美国工人成立工会,并认为企业与工人是一体的,如果因为工会导致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工厂倒闭,那么受损将是所有人。
但是工会人员依然进入了企业,并暗中发展会员,很多工人都加入了工会,并向福耀玻璃要求更高的福利。
面对这样的挑战,曹德旺聘请了美国专业的反工会咨询公司,开始制定对策,最终,福耀玻璃依靠以下的对策战胜了工会。一是提高时薪到每小时16美元,先给工人们胡萝卜。二是定向清除工人中参加工会的积极分子,将他们辞退。
在这种策略下,工人们看到亲近工会的工人都丢了工作,非常凄惨,而顺从企业的都涨了工资,因此在最后的投票中,工人们以800多票对400多票决定不成立工会。福耀玻璃最终赢得了胜利。
但实际上,这次福耀玻璃之所以能胜利,并不是因为其策略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落魄的美国工人已经没有多少议价权。如果工人们成立了工会,并不断要求福利,那么迎接他们的只有企业迁走和失业。
工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代表的并不是所有工人的利益,而是入会工人的利益,入会工人通过缴纳会费要求工会通过各种手段与资方作斗争,保障自己的利益。如果工会胜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工会成员的工资福利上涨,而为了弥补增加的成本,企业往往会减少雇人,或者损害非工会成员的利益,反而增加了其他工人的失业。
全球化背景下,工会斗争的结果早已是弊大于利,实际上,根据美国劳动局的数据,工会的势力是在不断削弱的,人数和影响力都在飞速下滑,这更充分证明了全球化时代下工会已不再拥有过去的威力。
制造业还能回到美国吗?
如今,特朗普开启了制造业回流计划,以回馈他的选民,但真正实操起来,还是难上加难。
固然因为多年的不景气,美国工人已经甘愿忍受低一些的工资,但这些工资依然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高很多,毕竟美元霸权使得美国的消费水平、生活成本处于高位,因此工资不可能给的过低。
工资很高,但是美国工人的技能却不高,美国不像德国,并不重视职业教育,因此美国并无多少优秀的技工,而且由于生产线外移太久,美国的制造业早已是支离破碎,形不成产业链,这进一步提高了成本。比如特朗普这次努力引入的富士康,很快便因各种困难打了退堂鼓。
而福耀玻璃之所以选择美国也是因为玻璃产业的特殊性,玻璃易碎,运输成本极高,因此离消费市场越近越好,美国作为汽车的消费大国,自然要安在美国,但这一点其他行业是不具备的。
(刚刚在福耀玻璃找到工作的美国工人在自动化大背景下又被辞退)
要想让已经转移的美国制造业企业重新回到美国,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东西方的对立造成极度的政治紧张,引发新冷战,逼迫美国企业不得不回流。二则是自动化极大发展,使得使用机器的成本远远低于人,这样确实可以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但是这完全解决不了工人的就业问题。
正如《美国工厂》的结尾,曹德旺正在盘算着用机器代替人工,因为那些工人“太慢了”。实际上,另一个让美国工人失业的杀手就是自动化的普及,他的作用甚至比产业外移还要大。
自动化以及产业外移,是未来蓝领工人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皆是如此。全球化时代下,获利最多的永远是资本家,而绝不是工人。资本家在共同利益下可以轻易联合,而各国工人彼此之间则成为了最大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