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漫存在偏见的不止中国,西方曾造谣日本文盲多是因为看漫画
对于日本漫画,中国家长有很多偏见和误解,认为日漫充斥着暴力、色情等有害的思想。而看日漫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认为,人都是有判断力的,怎么可能会盲目的相信漫画里的情节。争论和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从官方对网络平台上的日漫一次次的肃清自查下架整顿来看,这种偏见应该还要存在很久。
而这种偏见不仅是中国有,在很多西方国家也存在。2002年的《纽约时报》其中一篇报道甚至宣称,日本的低识字率,就是由于日本民众不喜欢记忆那些读懂日语所必需的几千个汉字,过多的偏爱阅读粗浅的漫画。但没多久,这份报纸就自行打脸,不得不作出更正:日本有非常高的识字率,远远高于美国。
可见西方人对于日漫的偏见更加夸张。对于西方,日漫常被误解为是色情和怪物的代名词,一个五大三粗的成年男人在拥挤的火车上,看的不是自我提升的文学名著,而是目不转睛、无比贪婪的看着漫画,简直是一种让人费解的景象。
美国旅行作家保罗索鲁在他1975年《火车大巴扎》一书中,讲述了从伦敦到东京的火车旅程。他邻座的女孩留下了一本令人“恶心的漫画书”,里面充斥着砍头、同类相食、像圣塞巴斯蒂安那样身上插满箭的人,总之,暴力渲染无处不在。
而对于日漫的偏见,这里面有一个历史原因,日本曾长期处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控制之下,沉湎于这种优越感之中的西方世界,对于战后“日本制造”的飞速成长和突然入侵,让西方人感到迷惑又恐惧。
而为了加深这些偏见,在日本对外通过漫画展示日本国民形象和文化输出时,西方世界有意挑选那些令人难堪的漫画展出,专挑边缘和极端前卫漫画做展览。《每日电讯》这样说:“那些令人尴尬的画面形象,加深了人们对日本笑柄的极端恐惧。”无论日漫在海外获得多么大的成功,一些西方评论家都会不断提醒民众日本的漫画是色情作品。
那么这种偏见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吗?当然不是,有相当多的偏见都是过于夸大的事实,也就是说,在偏见背后,是有事实存在的问题的。
战后,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之下,日本漫画陷入异常的困境。像是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他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时候,那时的人们都沉迷在迪士尼、卓别林等西方影视作品之中。
日本漫画需要重新建立,而为了拉回日本民众的视线,摸索出一条适合日漫的道路,那难免要走一些弯路。因此,日漫开始了野蛮生长的过程,这其间什么题材、类型的作品都有,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和各种稀奇古怪的思想,漫画出版界常常游走在边缘地带。至于“健康”与否,对未成年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他们很少会考虑在内。就像是大饥荒面前,是吃人还是杀戮,为了活下去,道德法律都是顾不上的。
无拘无束的漫画主题助长了色情同人志的泛滥和非法流传。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萝莉控”或“洛丽塔情结”(恋女童癖)漫画盛行,这是男性色情同人志的一个主要分支流派,这一流派热衷于描绘与可爱少女的各种不可描述的游戏。
最后终于发生了让人震惊心痛的严重后果。1989年,26岁的宫崎勤(Tsutomu Miyazaki)因诱拐、谋杀和残害三个学龄前女童被捕。人们发现他性格孤僻,狂热迷恋动漫作品,尤其是恋童癖漫画。媒体恐慌接踵而至,母亲们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要求整改规范“有害漫画”。政府部门开始严厉制裁“有害漫画”零售商和出版商,包括一些较大的出版公司,并逮捕了色情同人志的作者。自此以后,色情漫画远离了公众焦点,漫画界也开始严格审查自己的作品,许多杂志、漫画被迫停刊。
▲宫崎勤事件
经过几十年的野蛮生长,日漫如今也终于稳定了下来,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但偏见也被传下来了,尤其是宫崎勤事件的发生,导致日本整个社会对御宅族强烈排斥,直到现在,你去日本要是敢称自己是御宅族,都很容易遭到无缘无故的讨厌和疏远。要知道,中国的“宅”和日本的“宅”可不是一回事啊!
在日漫《宅男腐女恋爱真难》、《小林家的龙女仆》等漫画中,主角和朋友们就将自己的宅属性深埋心底,如果不是有十成十的把握,确定对方也是“宅”一族,绝对死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宅男宅女,极力在职场上保持着和其他人一样的普通工作者的状态。
▲《宅男腐女恋爱真难》
所以别说我们国人对日漫有偏见,日漫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确实让人无法忽视,即便是号称“漫画形同空气”日本,媒体和一些日本民众对这个“空气”也很过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