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现实偏误

浅谈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现实偏误

刚读了几页税务理论的书,看到税收负乘数效应的公式推导,想起曾看过的一些公式。本文是对常见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阐述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简单探讨性文章,不免存在一些不严谨或者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是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通论》认为资本主义发生危机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增加投资需求,以创造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下面所说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为核心发展而来的。

这里不详述凯恩斯理论的具体内容,直接讲现在教材中的推导内容,为了简单起见只讲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如果我们把一国经济分为总需求和总供给,那么三部门经济就是在居民和厂商之外再加入政府的角色。

浅谈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现实偏误

其中(均为当期)C代表消费支出或者消费,I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S代表储蓄,T代表税收净额。

问题1:AD=AS?

一些教材不加说明就认为AD=AS,并把Y作为国民收入,这里的AD=AS是他们认为即使现在不相等,也会往均衡点靠,即并未摆脱均衡理论。事实上,凯恩斯认为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不均衡是一国经济的常态,更不用说萧条时期了,在高涨时期不也是供给追着需求吗?均衡应该是有极为严苛的条件的,就算这种均衡可以看作是有干预的后果,但是拿已经干预的结果解释有干预后的干预,以此代表干预未加干预的市场,真的妥当吗?

问题2:投资和税收

在AD=AS,Y代表国民收入的前提下,我们来进行方程的联立。

C+I+G=C+S+T,两边消掉C,我们得到I+G=S+T。这个式子表明私人投资加上政府购买支出等于储蓄加税收。一般来说,税收和私人投资是负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直接推导出来,但是它是真实的吗?从经济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看,降低税率使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了私人投资。但这里是否存在内生性的问题,一个高利率的市场,既可能是借出资金的风险大,也可能是因为投资活动很赚钱造成市场整体的利率高,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税收和投资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而G与S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及G与Y、S与Y的关系,都让税收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简单。

我们再看Y=C+I+G,以Yd,Ca分别作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基本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有:Yd=Y-T;C=Ca+b*Yd,代入原式子,得到:Y=Ca+b(Y-T)+I+G,对T求偏导,得到结论是减税有利于经济增长。此外,对Y=C+I+G通过这种操作能得到的结论是增加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来简单说说。一个贫穷的、待发展的国家,民间本身没有具备一定体量的企业家,因此只能由国企充当这个角色,国企的建立和前期投资需要进行大量筹资,来源就是税收和借债,你能说减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吗?显然是基于一定经济社会条件的,而且是已经有所发展的社会或经济体。再比如,如果一国为实现工业化而大举外债,那么必须要有足量的财政税收支持,如果减税,可能导致进一步举债(除非保持低财政支出),一旦经济波动超出承受范围,可能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加之货币政策失衡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如果减税是为了刺激经济,则其结果是增加了税收总额(假如经济增速高于税率降速),那么它和投资又是呈现什么关系呢?我们减税减的是税率,和上面式子中T代表的税收数量是不同的,能以税收的数量减少代表真正现实里率的减少吗?显然是忽略了经济的动态性。个人认为,此理论必须基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投资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国家实行大推进战略,而忽略本国情况,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效率丧失,而且还可能存在其他严重的外部不经济作用(比如生态环境破坏)。还有一味的投资型策略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某些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总之,笔者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复杂而广泛,从经济效率最优和社会效率最优角度来看尚存在未解之谜,更不用说简单的线性经济学解释了。自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学理论的纵览还是非常不足,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记忆和思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