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8,最丧的电影长什么样?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丧到极致的电影,《超脱》。在我看来,或者在很多人看来,好的电影一般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是后者。这部电影是擅长拍摄纪录片的英国导演托尼·凯耶拍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看到真实和虚幻自如地来回切换。
这位导演我并不熟悉,也没看过他其他的作品。但即便如此,我也能从这部电影的故事叙述以及色调中感受到痛苦和压抑。也许这就是好电影的标准。
这部电影由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艾德里安在12岁就被母亲发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在母亲的鼓励下,他打开了戏剧和影视的大门。2002年,艾德里安主演了著名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历史传记片《钢琴家》。艾德里安在《钢琴家》中扎实的表演,让他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演员,艾德里安也因此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但值得讽刺的是,《超脱》这部电影中的胖女孩梅瑞狄斯却因为家人对自己爱好的不理解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过电影《钢琴家》和《超脱》的影迷中应该会很容易被艾德里安吸引,不用说话就能表达的忧郁气质以及那一双充满故事的眼睛,会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他所演绎的电影世界。
丧的电影有很多,譬如前段时间给大家推荐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超脱》的丧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完全不同。《超脱》深深的无力里没有一丝希望,有的只是坏与更坏。
亨利(艾德里安·布洛迪 饰)是一名代课老师,在全是差生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没人热爱学习。老师再苦口婆心,换来的还是学生的轻视和凌辱。
但你以为这部剧是在吐槽学生?不,更多的是在吐槽父母。父母一味地包庇或者一味地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只能让差生越来越差。
在我们普通观众看来,差生梅瑞狄斯很有摄影和艺术天分,但她青春的焦虑以及父母的奚落,让她的艺术显得悲凉,显得格格不入。
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虽然会被《请回答1988》里“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这句话感动,但仔细想想,不会学习不会检讨的父母不会是好父母。
亨利清楚地了解这些。所以在一群差生面前,亨利愿意教导他们要拥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在面对梅瑞狄斯的脆弱他愿意去倾听,愿意去开解;所以在面对堕落的艾瑞卡他也愿意去拯救。
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男老师和女学生搂搂抱抱,很容易被不明真相的女老师误会。
平时温和谦良的亨利,在被误会后崩溃,爆发,而这,源于他的童年阴影。内心深处的痛苦,总是让人敏感。
“我不是变态老男人”,这句呐喊是在说我不是和姥爷一样变态的男人。母亲在亨利七岁的时候自杀,亨利的姥爷也许是亨利的爸爸。看到这句话你们应该明白亨利有多压抑的一生。也是因为有多压抑,就有多愿意拯救别人的人生。
因为他足够了解,他曾经有多需要一个人陪伴自己度过阴暗时光。他也了解,会有人跟他一样,从小的生活就满目疮痍。
整部电影里,亨利都带着阴郁的气息。因为责任要照顾生病的姥爷,因为工作要应对一群时刻会惹事的学生。
电影里唯一让人感受到亨利开心的一次,是和艾瑞卡成为朋友后的游玩。
但开心只是片刻,冷静之后的亨利依旧陷入了阴郁的漩涡。他无法接受自己和一个孩子发生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他害怕自己成为他的姥爷。
这部电影的丧,还来自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无法挽回的结果。
梅瑞狄斯在父母“你瘦点就好了,你头发养长点就好了,你拍点开心的东西就好了”的话语声中,选择了自杀。一枚黑色的、哭脸装饰的、装满毒药的糕点,很快地结束了梅瑞狄斯的生命。
无人管教的学生们,离开了学校,让学校成了一堆废墟。亨利在破败的教室里一个人读着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个完美的丧的ending。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我的灵魂失语了我的心在冷却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
每次看完丧的电影,总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有时感同身受,有时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另外一面。好像所有的光明都带着黑暗的一角,你发没发现,它都在那里。又好像,这个世界不曾拥有光明。
但电影的最后,亨利鼓起勇气重新去见了艾瑞卡,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无从知晓。但可以知道,丧丧的亨利好像可以开始面对过去,也可以直面内心的自己。也许生活会有黑暗,但未来总会遇见千万种方法让光明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