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手机:在“拆”中排解焦虑情绪
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我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类应用程序所代替,无论是游戏、社交软件还是购物平台都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陷入“界面”之中而无法自拔。但这种沉浸式体验更多的体现在软件和内容层面,也就是在硬件商和运营商所限定的服务内容里。
而有一小部分人——手机拆解者,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一限定,将手机带了的乐趣通过一种相对暴力的方式由内容层和应用层拓展到硬件层上,即手机拆解。他们也乐于将拆解手机的过程分享到微博、B站或者抖音等社交内容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和评价,同时,仅仅分享一段视频或许并不是这一行为的真正目的,其实际上也带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手机拆解的手段是多样化的,社交媒体上的拆解视频依照其实施拆解的主体不同一般分为两种:小白式拆解和极客式拆解。
小白式拆解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一般是普通用户,他们并不具备绝对的技术实力和素养,因此,拆解过程也并不专业,其中不乏运用“砸”、“摔”等手段,而拆解的手机一般也是价格较低的二手手机或是自己弃用已久的手机。
这种小白式拆解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宣泄和解困情绪在其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宽带和流量资费的日益下降,尤其是在移动运营商近年来“流量不限量”套餐的助推之下,人们获取手机和使用移动网络的成本越来越低,这也为每个个体带来了另一种生活模式和社会联系方式——“泛在连接”,“泛在连接”是指每个个体在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个人行动中都无时无刻不处于连接之中的状态。
这一连接状态固然给工作和社会交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无时无刻不处在连接之中,也就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在被焦虑所笼罩。当所有社会成员、单位同事以及家庭亲人都处于可连接状态下,那个体的焦虑其实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排解。这种小白式拆解作为一种异化的排解方式,实际上就可以被视为是对网络社会“泛在连接”这一状态的回应和解困。
那回应的对象为什么是手机而不是互联网呢?其实,虽然这种焦虑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而来,但互联网是年轻人所无法拒绝和反抗的。首先,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年轻人很容易失去敌对的焦点,盲目反抗也就变得无意义;其次,沉浸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世界之中,年轻人也很难厘清互联网的利与弊究竟在何处;最后,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其实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也使得年轻人对于反抗互联网这一议题有所忌惮。
因此,“手机”这一硬件产品便被年轻人视为产生焦虑和困惑的“原罪”,当这种思维被演化为互联网上的一种话语模式时便极具号召力,很容易让那些本来在焦虑中毫无头绪的年轻人找到敌视的对象和焦点,而符合这种话语模式的手机拆解视频(尤其是极为暴力的“摔”、“砸”)分享到社交网络之后就很容易赢得年轻人的共鸣。他们以这以暴力拆解行为为出发点,通过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取认同,从而在“想象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