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前阵子,ELLEDECO家居廊的公众号文章里报道了卡戴珊和侃爷Kanye West的家,以及他们家的洗手池,称这种风格为又“空”又“破”的“赤贫风”,并引用日本美学概念“侘寂Wabi-Sabi”,来形容这种强调事物本来的结构,避免使用多余装饰的设计风格。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讲对一半,但用侘寂来形容卡戴珊的家真的恰当吗?

纵观当今日本产品设计师、建筑师、音乐家的作品,虽然最终呈现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总是能察觉出是日本人的作品,为此有人说是性冷淡、极简,或是小清新,诸如此类的说法有很多,但好像无一抓住重点,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这些艺术家做出来的东西那么“日本”。

那“侘寂Wabi-Sabi”到底是什么鬼?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为此我专门看了两本书,一本来自朋友的推荐:《Wabi-Sabi,给设计师、生活家的日式美学基础》。作者是在日本有长年生活阅历的美国人Leonard Koren,在UCLA建筑与都市设计硕士毕业后,他担任日本杂志Brutus专栏作家,在70年代创办著名前卫图像杂志WET,这本1994年的书,至今都是了解日本美学的重要著作。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蔡美淑的台译本,抹茶绿的布质书皮,使用久了会有点脱线;内页除了两张原色和纸作为简单装饰,稀疏的竖排版和黑白配图都相当好看,适度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左图为英文原版封皮,右图为台译本内页。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另一本是19世纪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建构日本美术史》。是明治时期日本近代文明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人物。他用英文著书,借用近代西方的哲学体系,以西方美学评论方法对日本艺术和工艺品加以描述,向当时的西方人介绍日本文化历史的形成原因,为后来日本振兴艺术工艺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保护古典艺术,确立日本后来的艺术教育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冈仓天心的书里并没有对“侘寂Wabi-Sabi”做直接解释,但书中非常系统的,按编年介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背景,对理解Wabi-Sabi的含义还是有帮助的。日本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受教于中国,但精神理想层面则依赖印度(禅学),其真正的特点不在于装饰性、工艺性,而是其中蕴含的生命理想。

刻意模糊的视线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每个日本人都知道Wabi-Sabi,但要他们解释,却极少人能说明白这种感觉,或说只有日本人才能体会。美学家冈仓天心在另一著作《茶之本The Book of tea》中也涉及Wabi-Sabi的数个层面,却总是避免正面使用这个字,原因可能是作者在讨论本国美学观点时,不想使用外来文字,以免引起日本学界的争议和不适。图片来自robinwertzcraig.com。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作者Leonard Koren在书中指出,Wabi-Sabi作为独立的美学模式的开始,就与佛教禅宗有着密切关联。而禅宗的主题思想正是反理性的,在禅宗的教义里,核心知识只能透过心灵传递,而非语言和文字,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目的是减少概念被误解的机会。修禅的目的是寻找本心,人们因为众多的欲望,以及世俗的分辨判断,已经无法自明本心。于是修禅者通过各种努力力求从既定的判断和欲望中得到解脱。整个禅修的过程都在静默中进行,打坐期间学生有特定的机会可以参见导师,导师会问学生问题,称为“公案”,答案不满意便会被导师摇铃,退回去重新打坐,导师提供的只是必要的指引,自此以后,他只能等待学生靠己身之力有所悟。图片来自mrhayata。

日本传统艺术形式,无论是能剧、茶道、插花、书法、剑道、舞蹈等,无不受禅宗的精神影响,而且不仅限于其展现形态,也表现在教育的传承中。这些艺术的奥秘在于达到“无我”的境界,以便与所做之事融为一体。师傅无法提供诀窍,师傅只能分辨学生是否已经学成,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勤劳工作获得所谓的秘诀,这种传授的方法和修禅中的情形相似。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其二,Wabi-Sabi给人最大的启发,便是它超越语言和文字的部分。某些日本评论家认为,“有所缺憾”或“难以界定”,本来就是Wabi-Sabi内在非完成性的一个面向,太过清楚解释Wabi-Sabi也许只会削弱它的力量。语言本身不能代表真实,我们置身一个空间,却无法用语言形容美,但是通过感受,交流皆在心中,不确定的“美”显现成实相。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法国艺术家Pierre Soulages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枯山水适合冥想,观者可以站在石头前思考和感觉,艺术品扮演的角色亦是如此,会有许多超越语言文字的东西,甚至超越整个世俗世界,于是艺术与Wabi-Sabi都在追求一个超越文字的世界。

Wabi-Sabi与现代主义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图为1967年的电影《玩乐时间》剧照。在Leonard Koren的《Wabi-Sabi》书中,最吸引我的段落,便是Wabi-Sabi与现代主义的比较,毕竟两者的外在表现很相似:它们对于当时主流、既有的感官美学经验,都是强烈的反动力量,现代主义是对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强烈反对,试图通过推翻既有秩序,重建新的秩序;而Wabi-Sabi所反叛的则是,中国在十六世纪或更早,所追求的那种华丽壮大的美学。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其次,两者都避免使用非结构以外的装饰;都是抽象的,非再现之美。图片来自apalca。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图为1967年的电影《玩乐时间》剧照。在我看来,它们的差别是价值取向的差别,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表现主要在公领域,试图通过逻辑演绎和理性推理,寻找绝对的、普遍的、原型式的答案,以达成标准化的量产,相信科学进步,相信人类可以控制自然。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而在Wabi-Sabi的世界观里,人类适应大自然,它相信自然之不可控制性,因此需要活在当下,没有所谓的进步,所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完美且多变的。图片来自Yen Chi Chen。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在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中,人类适应于机器,产品以鲜明、精准的几何组织的形式呈现,人们乐意使用人造素材,强调精确、功能和效用,不容许模凌两可和矛盾的存在,因此感官方面的讯息被削弱。图片来自Dre Batista。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Wabi-Sabi将大自然浪漫化,乐意使用天然材料,因此退化和耗损都被允许,腐败和髒汗使其更丰富,如果现代主义是冰冷的,那么Wabi-Sabi透露的信息则是温暖的,人性的。

千利休的两叠榻榻米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如何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他首先用扫把把地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摇晃其中一棵树,好让少许树叶掉落。这就是Wabi-Sabi。”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日本茶道发展自禅修院打坐厅里的茶礼,茶在清醒和镇定身心的同时不会引起亢奋。第一位有记载的Wabi-Sabi茶艺大师是村田株光(1423-1502),他是来自奈良的禅宗僧人,随一休学禅的株光探得禅的精髓,在日常生活的例行作息中见到佛理,因此创建了茶道。当时的世俗社会中,茶被视作高级的消遣,主要是因为茶主人拥有大量舶来的高级茶具,株光反对这种流行,尽可能使用本土制造、风格简朴的茶具。这正是Wabi-Sabi在茶道上的起始渊源。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千利休在株光大师百年之后,将Wabi-Sabi的美学发展到最高峰。千利休作为茶道大师的第一次活动是为织田信长服务。1582年织田信长遭暗杀后,千利休为其继承者丰臣秀吉效力。图为《寻访千利休》剧照。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当时丰臣秀吉大本营的所在地,便是京都府西南部大山崎的宝积寺,正是山崎之战的旧址,秀吉为了给本能寺之变中遇害的织田信长报仇,将讨伐明智家的大本营设在这里。图为电影《千利休:本觉坊遗文》剧照。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如果在军营中请人喝茶,一般采用军幕围成的露天茶筵,但是千利休想搭建一间茶室,供秀吉享用。战争迫在眉睫,于是很多人推测千利休著名的待庵茶屋是临时搭建的一间茶室,现存于妙喜庵。图为电影《千利休:本觉坊遗文》剧照。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图为阿弥陀堂四分之一模型。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千利休很有可能是利用寺院内的阿弥陀堂进行改造。不把佛像损坏或搬走,在佛前用屏风作隔断。拆去外墙,再把一侧走廊拆除,建成从外部直接进入的样子。屋中设柱子承重,周围的墙壁是用寺院里收集的挡雨板制成的,千利休用极短的时间将庙堂改成两叠大小的茶室。图为改造后的待庵茶屋四分之一模型。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茶屋在人间创造一方佛土,面积两叠榻榻米(古代日本用草席的面积作为空间的测量单位),有三扇窗户,微弱的光使人收敛心思,陈设力求简单,墙壁是混了稻草的土墙,残破的木造结构裸露在外十分简陋,入口低矮狭小人们蜷缩身体才可入内,是希望人们把世俗的价值放在屋外,禅的精神在茶屋的形式中表露无遗。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主人泡茶并为客人奉茶,听到的声音便是水壶里沸腾的水声,和屋外的鸟叫。屈身狭小的茶室,身为客人,不知该如何回应,不懂该做什么,思想突然停滞,被带入“空”的状态,这种空性的张力超越了人的见识,也超越了形容美的言语,世间身份价值皆化做虚无,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合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在静谧的茶室里,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氛,身份地位和政治立场都可以抛下,尽管平时所有人都给自己加上层层伪装,将自己装扮成另一幅模样,但如果抛开这些,能够将自己真实的人格展示出来,透过一碗茶,主客间的藩篱均失殆尽。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当虔诚的人们走进天主教堂,会被闪烁的光芒笼罩,教堂四周镶满彩绘玻璃窗,从下往上看,圆弧的屋顶耸入天际,做礼拜的人们觉得自己好像跪在上帝的国土里。一座哥特教堂和一间东方茶屋,东西方将对宗教的思考转换成美的形式,却形成鲜明的对比。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不幸的是,千利休推崇的这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并不受他主公丰臣秀吉的待见。当时是以绚烂豪华为美,舶来品为尊的桃山时代,出身寒门的秀吉及其侍从所追求的正是中国那种极致富丽堂皇的美学。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图为丰臣秀吉喜爱的黄金茶室。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就在秀吉统一日本的第二年,千利休接到让他切腹的命令。秀吉嫉妒千利休日益升高的声誉,千利休对政治的轻率态度和茶具的可观收益。于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千利休并没有像《权力的游戏》大结局中雪诺那样可以轻易杀死自己的主公龙母,而是被秀吉软禁家中直到赐死,这样才符合历史的发展。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千利休过世一百年后,茶的“艺术”已经转变成喝茶的“方式”,说是一种宗教性和精神的训练。茶道仪式中即使一个细微的手势,只要号称是千利休时期传下的,必须严格要求。Wabi-Sabi的核心思想遭到削减和简化,被包装成一套制式化的规则,正朝着它相反的路径发展。图片来自Yasunari Nakamura。

大自然的真相

“当夜幕降临,赶路的旅人想找一处挡风遮雨的庇护所。他发现此处长满高耸的灯芯草,于是他割下一捆草,并将顶部绑束,这样一间草屋出现了。第二天,他松开草束,一瞬间草屋瓦解消失,回归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这就是Wabi-Sabi。”

所有事物都无法永存

所有事物都不完美

所有事物都未完成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事物要不是从“无”到“有”,就是由“盛”走向“衰”,因此对于“无”的倾向是持续全面的。无论是草木鲜花、宇宙星辰、家国命运、艺术文化,所有一切都有盛极必衰的运动轨迹,逐渐凋零,直至消失于无形。图片来自Adam Levine。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伴随不完美,追求完美似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反抗。把一个肉眼看近似完美的器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凹凸不平的表面和缺口。过去我总是无法欣赏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的作品,因为他在许多作品中并不太在乎构图,不是那么“完美”。后来才明白他想要捕捉的是情绪,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之间瞬间的情感交流,刹那的张力,不完美即是“生命力”的体现。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所有事物都无法“完成”,即使宇宙本身,一直处在正要发生和将要结束的运动轨迹里。因此我们无法确认什么是完成的?花开,结果,还是当整株植物凋零腐烂?但腐化成土后植物的根系又会迸发出新生命。当宇宙崩坏,其实也预示着新生,因此“无”的状态里充满可能性,Wabi-Sabi就是朝向或远离可能性的运动常态。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人们总是试图控制大自然,但日本人好像很早就发现人类的局限。他们对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不可预测,但会周而复始造访他们国土的灾难束手无策。于是与自然灾害共生千年的日本人在自然中学习,得到警示,并转化成美学体验。图片来自Bryan,图中的人工结构是为了保护树枝在冬天不会被雪压倒。

侘寂Wabi-Sabi,富人装穷的“赤贫”风?

在拍摄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中,他带着摄制组跑到福岛核电站附近,找到一架曾经被海啸淹没的钢琴,好奇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他认为,当琴的声音不准了,人们会觉得琴松了,声音不准了。其实并非走音,而是这些物质想要回到自然的形态,海浪一瞬间涌上来使钢琴恢复自然形态,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