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疲惫的都市里,谁没做过归隐山林的梦?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下流传后世的《归去来兮辞》,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就清楚表明了他归隐山林的志向。随后他潇洒地辞官回乡,正式开启隐居生活,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小日子过得陶陶然。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中,归隐山林,畅享自然之美,似乎成了现代人的终极梦想。因为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是人类的天性。
在5月16日登陆国内院线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中,小女孩儿海蒂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回归山林爱自由
这部由瑞士导演阿兰·格斯波内尔执导的电影,早在2015年就在欧洲德语区上映,一举拿下当年的瑞士票房冠军,成为瑞士票房榜上排名第五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该书发表至今,在全球的总销量已超过了5000万本。海蒂这位小姑娘以活泼可爱的形象风靡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原著太受欢迎,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美国著名童星邓兰·秀波儿就曾在1937年翻拍过同名电影,成为无数人的童年回忆。以这部小说为原型的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也为不少亚洲观众所熟知。
即使有过很多翻拍作品,最新版本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仍获得好评无数,在国内上映以来,豆瓣评分一路冲到了9.1,成功跻身“豆瓣电影TOP250”。
剧情一点儿都不复杂,小女孩海蒂父母双亡后,与爷爷一起生活,后被姨妈卖给西泽曼先生,因为不适应那里的生活,海蒂最终选择回到爷爷家。
影片一开始,是海蒂站在山上的场景。蓝天白云,绿树青草,风景美不胜收。海蒂在明媚的阳光下,看着头顶飞过的雄鹰,一边伸出双臂模仿老鹰飞翔的姿势,一边露出甜美的笑容。在姨妈送她去爷爷家的途中,因为受到自然美景的感染,她更是痛快地脱掉外套,只穿着亚麻衬裙在山坡上欢乐地奔跑。天性活泼、亲近自然、热爱自由的品性,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和爷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姨妈又把海蒂卖给西泽曼先生,让她陪伴西泽曼先生的女儿克拉拉。西泽曼先生是个非常富有的人,家里奴仆成群,豪宅金碧辉煌。因为忙于工作,他鲜有时间陪瘫痪的女儿,所以才想找一个吃苦耐劳不娇气的乡下女孩来陪克拉拉。
海蒂来到这里之后,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森严的规矩和复杂的礼仪让她感到十分拘束。吃饭要用勺子和刀叉,切奶酪和切面包的刀叉要分开使用,面包不能直接用手去拿,对侍者不能称“你”而要称“他”,不能随意跑动,窗子不能轻易打开……种种束缚让海蒂苦不堪言。
原本以为爬上城里的一座尖塔,就能看到远山。可是费尽心思爬上去后,她看到的仍是无数的红色高楼和灰蒙蒙的毫无生气的天空。因为思念爷爷和家乡,她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每天晚上梦游,整个人都失去了往昔的灵动和光彩。
在被家庭教师严厉惩罚后,她果断地收拾包裹想离开。她宁可不要这种奢华的生活,也要回到清贫的山村,因为有她的爷爷和伙伴,也因为那里风景如画、无拘无束,给了她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实际上,电影一大半都是在展示这些山林风景,一帧帧画面清新优美,摄人心魄,给人极致的视觉美感。通过山间美景的展示,影片不经意间释放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信号。
西泽曼先生和他的家庭医生得知海蒂的心病之后,将海蒂送回了家。坐在车上时,海蒂脱掉了脚上精美的鞋子,这与她在爷爷家时总是光着脚的形象形成呼应。不仅如此,快到家时,海蒂又脱掉了繁复精美的裙子,像当初那样,只穿着朴素的亚麻衬裙,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其实,“脱鞋子”和“脱衣服”这几组镜头,表达了一种摆脱尘世束缚、追求随性自由的隐喻。
同样带有隐喻意味的,是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它展翅高飞,丝毫不受约束,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自由和梦想的精神。
清减欲望爱生活
回归山林不仅意味着与大自然肌肤相亲,享受美景和自由,也意味着一种克制欲望,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
海蒂初到爷爷家时,惊诧家里只有一把椅子,一张床,因为此前爷爷是一个人生活,不需要那么多摆设。海蒂到来之后,爷爷又亲手做了一把椅子,但绝不多做,够用就好。冬天大雪封山,爷爷再次发挥手艺人的天赋,做了一个雪橇,载着海蒂从山顶滑到山脚,收获了一路的欢声笑语。
爷爷用猎物交换面包,自己养几头山羊挤羊奶,完全自给自足。虽然食物不精美,可他们每顿饭都吃得开开心心。
因为没有太多的欲望,对所得的一切都心存感恩,所以简朴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自足自乐。
西泽曼家的住宅富丽堂皇,食物丰盛可口,服饰繁复精美,可生活在这里的人却郁郁寡欢。家庭女教师严厉刻板,爱发号施令,又趋炎附势,一心讨好西泽曼先生;教克拉拉和海蒂的教师脾气暴躁,自私势利,好大喜功。他们追名逐利,任由欲望膨胀,可体面的外表不能掩饰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失落。
有时候决定生命质量的不一定是丰富的物质,也有可能是面对生活的心态。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唯有清减欲望,有节制地生活,才能更容易体会到生命中的美好。
激发生命原动力
大自然的魅力远远不止美景,它带给人们的,是心灵的安宁、可贵的自由和蓬蓬勃发的生命力。
影片中克拉拉在一次生病之后,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从此被囚在了冷冰冰的大房子里,虽然锦衣玉食,却始终郁郁寡欢。
后来她受到海蒂的邀请,来海蒂家玩。在这里,她不仅饱览美景,更是从礼仪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像海蒂那样,她扔掉华美的服饰,像海蒂那样捧起碗,大口大口地喝羊奶,用手抓奶酪吃,睡在干草堆里,享受着随性洒脱的生活乐趣。
一次海蒂爷爷亲自将她背上山坡,她光着脚坐在那里,当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微风轻轻拂过面颊,蓝天绿树相继映入眼帘时,她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明媚。那一刻克拉拉充分领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由此激发的生命活力。
一只蝴蝶飞来,落到她脚上,她去触碰时,蝴蝶飞走了,她忘记自己不能行走的事实,不由自主地想去追赶,这时她竟然能慢慢地站起来。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一情节有些假,但其实电影是想通过这一超常的情节,说明大自然的治愈功能。它不仅能抚慰人的心灵,让人回归本真,更能激发生命的活力,释放人类自由的天性。这么一来,克拉拉突然能够站立行走,也就解释得通了。
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克拉拉最终获得了重生。
历尽千帆再归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林生活固然美好,但同时也局限了人们的视野。
影片中,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本就是帮人放羊的皮特说自己想当牧羊人,一个男同学说想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铁匠,还有人想当农民。
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井口上方的一块蓝天。祖父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将会原封不动地传给下一代,让人看不到进步的希望和上升的空间。
在孩子们回答之前,老师已经将“铁匠”“农民”这些词汇写到了黑板上,连老师都认为,子承父业,世世代代在山村里愚昧无知地生活下去,是班里每个孩子的宿命。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答案不统一的就成了另类。当海蒂说想写故事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认为她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但克拉拉的奶奶却仍然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梦想,把想写的故事写下来。她对海蒂说:同学们之所以会嘲笑她,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可海蒂已经见识过了,所以更应该勇敢坚持梦想。
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山林生活自然很让人向往,但也应该看到这种生活保守闭塞的一面。如果未曾接触过大千世界的繁华,很容易就被限制了视野、思维和想象力。
归隐山林不是不可以,但一定得是见识过完整的世界之后,遵从内心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狭隘地将其当作人生中唯一的一种活法。
归隐山林应该是“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结果,而不是知难而退、无奈妥协的产物。
只有真正在都市辛苦打拼之后,才懂得山林生活的美好;只有获得了俗世意义的成功,才能拥有归隐山林的权利和自由。
陶渊明就是因为在宦海浮沉半生,实在身心俱疲,才索性回到家乡享受桑梓之乐。他之所以不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田劳作视为艰辛,是因为他本就有一定的家底,不用真的通过种庄稼来糊口。干干农活儿,在大诗人这里,不过是一种娱乐消遣罢了。真正的归隐山林,一定要有经济基础做支撑。
身处红尘,当然可以拥有绿水青山的梦,但梦想的实现总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生活面前攒下资本,才有底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