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自由的基石 —— 关于德国电影《无主之作》和《沉默的教室》

最近看完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围作品之一,德国影片《无主之作》(英文片名Never Look Away),导演之前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处女作)是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的《窃听风暴》。这次还是关于德国二战前后的历史反思,但是政治色彩淡化很多,而是将艺术作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文艺青年从纳粹到东德再到西德的成长经历和对艺术的追求。

真相是自由的基石 —— 关于德国电影《无主之作》和《沉默的教室》

这是一部非常传统的作品,以现实中的德国艺术家李希特为原型,时间跨度30年,时长3个小时,没有任何炫目的技巧,甚至有点平铺直叙,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3个小时很漫长。从观看感受上来说让人联想到2018年的另一部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也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东德一个高中班级因为一次默哀活动被迫“叛逃”的经过。

真相是自由的基石 —— 关于德国电影《无主之作》和《沉默的教室》

两部影片中关于“自由”都有很精彩的探讨。《无主之作》中借教授之口指出,艺术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沉默的教室》提到,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和秩序是对立的。而“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两部影片中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知道和表达真相的权利。

《无主之作》的“无主”,在于剥离自己的表达欲,让作品传递真实的感觉,无论现实是什么样子,Never Look Away,永远不要看向别处。《沉默的教室》的“沉默”,在于拒绝出卖同学,作出违背事实的陈述。对真相的追求和坚持指导着艺术青年和懵懂的高中生们做出了影响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

再退一步说,其实年轻的艺术家对政治并不像他的岳父那样驾轻就熟,他可能都说不清楚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支配他的是对自己认为的美的追求。高中生们直到出走也不认为东德有什么不好,他们只是不想背叛友情。所以可能判断制度到底是好是坏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支持真相和良心的存在。

在弃剧边缘的《傲骨之战》第三季第9集就因为这样又有了一个打动我的点。主角团所在的律所,创始人性丑闻被重要客户知悉,要对他们发起全面调查以考虑是否继续合作。起初他们还试图大事化小,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大家觉得这样更累,干脆和盘托出,做好接受任何结果的准备。结果客户仿佛早就料到这种情况,其实一开始就决定继续合作了。可能观众总是乐于见到讲良心的聪明人之间的合作,也期盼着美和友情的胜利。

背景音乐的旋律来自《沉默的教室》中出现的一首德国传统圣诞歌曲,南开大学重新填词做了校歌。虽然对母校心情复杂,觉得选择这个学校相当于一次失败的投资,行情一路看跌,但听到校歌的旋律还是感到非常亲切,当时的环境和心境也更加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