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代表“马其顿”?
马其顿公投前夕的抗议浪潮
2018年9月30日,马其顿举行全民公决,内容是:你是否同意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这场奇特的公投,源于希腊与马其顿长年累月的争吵。南斯拉夫解体后,马其顿独立,但希腊却坚持马其顿不能保持这个国名,必须改名。马其顿当然拒绝改名,国名大事,哪能由外国决定呢?
结果,希腊就在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给马其顿使绊子,让它无法加入。搞得马其顿在独立四年后的1995年才得以加入联合国,而且所用的国名是“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参加奥运会也是用的这个国名。而马其顿加入欧盟则更是没戏。希腊还封锁了马其顿出海口,让马其顿陷入经济危机。
经过多年争端,马其顿终于熬不住了。在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和一些欧洲大国的斡旋下,马其顿同意举行全民公决,试图以“民主”方式一举解决国名争端。
但是,马其顿国内民族主义者坚决反对改名。而政府既同意举行公投,又怕公投否决改名导致自身威信受损、国际关系受影响。在各方势力的默认下,马其顿公投最终以一个戏剧性的结果收场 —— 投票者不足半数,公投无效。直到今年2月,马其顿议会才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同意将国家名称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那么,希腊为什么对北方邻国的国名如此上心呢?马其顿人自己为什么不能决定自己国家的名称?谁能代表“马其顿”这个历史名词?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或马其顿尼亚,本为希腊北部一小邦国,属于希腊文明,自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后代,有资格参加“奥运会”。在杰出的帝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领导下,马其顿军事力量迅速崛起,趁着希腊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还在抚平伯罗奔尼撒战争创伤的时候发动进攻,征服了希腊全境。
腓力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前336-323),是欧洲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之君。以马其顿人身份君临希腊的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希腊古典文明最优秀的继承者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前336-323在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为报波斯帝国入侵希腊之仇,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发动了战争。短短三年,马其顿军队杀遍波斯全境,摧毁了有着两百年辉煌历史的波斯军队。之后,亚历山大迁都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迎娶波斯公主为王后,建立了比波斯帝国更加辽阔强盛的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及亚历山大进军路线(前335-330)
可惜好景不长,亚历山大大帝年仅33岁即驾崩,他的儿子尚小,没有统治能力,塞琉古、托勒密等将领纷纷起事,争夺马其顿帝国的领土。结果,马其顿的大部分版图被这些将军建立的王朝割据,帝国领土又缩回到希腊半岛。
寄人篱下的“马其顿”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陷入内乱,最后亚洲部分被塞琉古占领,非洲部分被托勒密占领,帝国被瓜分。在希腊本土,不甘于帝国统治的雅典等城市先后发动起义,想脱离马其顿统治,可惜终未成功。失去了伟大领袖的马其顿,仍然保持着对希腊的控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结束马其顿王国历史的是外来的罗马人。罗马人本是希腊看不上的“蛮族”,但在公元前5世纪搞了“十二铜表法”以后,罗马进步神速。他们花了一个世纪来统一意大利,又花了一个世纪来打败迦太基。
罗马人发现马其顿与迦太基结盟后(前215年),对马其顿十分不满,决心诉诸战争。此后,罗马四次入侵马其顿(前214-202,前200-197,前171-168,前150-148)。马其顿招架不住,沦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罗马帝国境内的马其顿行省(125年-红色部分)
罗马设立的马其顿行省历经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及东罗马帝国一千多年相对稳定的时代,这确定了“马其顿”这一地理概念的“历史范围”,或者说法理领地。它的范围包括今马其顿全境、保加利亚西部、希腊东北部及匈牙利南部一小部分。此地山水相依,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沿海城市,其中尤以塞萨洛尼基(今希腊东北部港口)为最重要城市。
东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王朝”
如前所述,经历了近千年的罗马统治后,马其顿的领土基本固定下来。马其顿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公认的领土,甚至参与到东罗马帝国的帝位争夺中来,并推动东罗马帝国走向复兴。
811年出生的马其顿农民巴西尔,早年曾在帝国境内外各地流浪漂泊。836年,巴西尔来到君士坦丁堡,当起了贵族的仆役。在那里,年轻英俊的巴西尔得到贵妇丹尼莉丝的垂青,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巴西尔擅长驯马、摔跤,这使得当时的皇帝、阿莫利王朝的米哈伊尔三世(又译迈克尔三世)对他青眼有加,将他编入帝国禁卫军,作为自己的“朋友”。
但作为“朋友”,皇帝和巴西尔两人实在是不够意思。巴西尔被迫与发妻离婚,娶了米哈伊尔三世的情人为妻;据说,这位妻子给他生的儿子利奥(后来的皇帝利奥六世),实为米哈伊尔之子。皇帝和情人搞出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合法身份,才让巴西尔来“喜当爹”。巴西尔也知道这事,所以对利奥十分不友好。
866年,巴西尔(左)被当时的皇帝米哈伊尔三世(中)封为“凯撒”。
865年,巴西尔趁皇叔巴尔达斯远征阿拉伯人期间,向皇帝进谗言,攻击巴尔达斯有不臣之心,意图篡位,使皇帝处死了巴尔达斯。不过,真正想要篡位的却是巴西尔。866年,米哈伊尔三世封巴西尔为“凯撒”,即古罗马四帝共治时期的“副皇帝”头衔。巴西尔当了国家副统帅,还不满足,动手抢班夺权,于867年9月23日(现代历法)深夜于宫中谋杀米哈伊尔三世,自立为帝,建立了马其顿王朝。
从“马其顿王朝”这个朝号可以看出,巴西尔这个出身低贱的农民,连个姓氏都没有,只好用出身的省份作姓氏。他的种族也无人知晓,历史学家至今为他到底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斯拉夫人还是混血儿争论不休。可见,西方文明也不完全是“帝王将相皆有种”,巴西尔和马其顿王朝不就是起于草莽么?
马其顿王朝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左)和他生父不明的“儿子”利奥(右持剑者)
巴西尔一世虽然得国不正,但他很快以出色的军事才干获得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在巴西尔一世及其继承者手中,东罗马帝国东破阿拉伯、夺回小亚细亚东部,北攻保加利亚、直至将其彻底灭亡(1018年),并光复巴尔干全境。帝国进入继查士丁尼大帝(527-565)以来第二个全盛时期。
马其顿王朝的灭亡,则主要源于内乱。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之女佐伊女皇(1028-1050在位)是史上少见的淫乱之主,她一生结婚三次,又与宦官、侄子等多名男性保持或发生不正当关系;她心狠手辣,将自己的养子米哈伊尔五世弄瞎后流放;她驻颜有术,60岁了脸上都没有皱纹。
佐伊女皇(1028-1050在位)
光是如此,并不足以让她成为一个祸国之君;更要命的是,她并没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在她治下国力不断衰退,政治体系日渐紊乱,和西方教会的关系也迅速恶化。佐伊女皇死后,帝国先是经历与天主教会的分裂(1054),东正教和天主教分道扬镳;接着就是1057年米哈伊尔六世被迫退位,让位给杜卡斯家族。
马其顿王朝共持续了190年。
斯拉夫人的“马其顿”
从公元4世纪起,原住波德平原地区的“蛮族”斯拉夫人,受生活条件限制和外族逼迫,不断越过多瑙河,移民到罗马帝国境内。6世纪以后,进入今马其顿地区定居的斯拉夫人不断增多,甚至逐渐超过希腊人。7世纪崛起的保加利亚帝国,一度将今马其顿地区据为己有。9世纪,东罗马马其顿王朝的崛起阻止了保加利亚走向强大,并在一百多年的战争之后最终将保加利亚灭亡,牢牢控制了马其顿。基督教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马其顿。
12世纪后,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十字军、保加利亚及复兴的东罗马先后控制马其顿地区,给马其顿带来了多种文明的影响。14世纪,塞尔维亚王国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崛起。1346年,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杜尚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定都斯科普里(今马其顿共和国首都)。塞尔维亚帝国控制了原东罗马马其顿行省全境。
《斯特凡四世·杜尚皇帝加冕》
塞尔维亚帝国仅是昙花一现。1371年,土耳其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斯特凡五世(斯特凡·杜尚之子)派兵迎敌,结果在马里察战役中被击败,大部分贵族死于战争。此役使塞尔维亚元气大伤,对南部马其顿的统治力大大削弱,土耳其势力进入了马其顿。此后又经过数次战争,至1459年,塞尔维亚全境沦陷。
穆斯林移民进入
土耳其的统治,建立在行省制和“米勒特”制的基础上。“米勒特”是一种宗教-民族社群,内部按自己的宗教法令进行管理。在土耳其帝国,穆斯林不属于任何“米勒特”,而是属于穆斯林公社,它是土耳其社会的基础;其他宗教信徒如犹太人、希腊正教徒和亚美尼亚正教徒等,各有其“米勒特”。显然,在以东正教徒居多数的马其顿地区,正教“米勒特”势力是较大的,他们服从于本土的欧赫里德大主教(1767年前)或君士坦丁堡希腊教会(1767年后)的统治,同时又接受土耳其帝国鲁梅利亚行省总督的管辖。
欧赫里德圣索菲亚教堂
与此同时,土耳其人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 阿尔巴尼亚人、阿拉伯人等,也逐渐迁入马其顿地区。在今日马其顿,基督徒只占65%,穆斯林占33%左右,历史根源就在土耳其统治时期。马其顿地区的大多数穆斯林是阿尔巴尼亚人,波什尼亚克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不多。
土耳其帝国后期,鲁梅利亚行省的管辖范围仅包括马其顿历史领土北部,而南部属于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行省。这一划分影响深远。从此,北部马其顿以斯拉夫人为主,而南部马其顿则保持着中世纪前期以来希腊人为主的局面。这为日后马其顿地区的分裂埋下了根源。
始建于1438年的沙莲娜·贾米莉娅清真寺
三分马其顿
进入19世纪,土耳其帝国走上穷途末路,其统治区纷纷独立。1822年,希腊独立。1867年,塞尔维亚实质独立。1878年,保加利亚独立。
与此同时,马其顿的民族主义势力也不断发展,对土耳其统治的反感日益升级。19世纪初以来,陆续成立了多个民族主义团体,大多数倾向保加利亚。1878年,在柏林会议上,土耳其靠着英国支持,击败了新生保加利亚的挑战,保住了对马其顿的控制。但这反而更加刺激了马其顿民族主义者。1903年,马其顿爆发武装起义,建立了只存在11天的“克鲁舍沃共和国”(1903年8月3日-13日)。起义虽然失败,但土耳其统治的基础已然遭到动摇。
克鲁舍沃起义者的一些军事指挥官
地处今希腊、保加利亚一带,又与塞尔维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马其顿,成了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争夺的焦点。
在希腊看来,马其顿自古就是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当然应该属于希腊;保加利亚认为,马其顿人口(尤其是北马其顿)是与保加利亚接近的斯拉夫人,古代曾接受保加利亚帝国统治数百年,应该属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认为,马其顿人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马其顿地区是古塞尔维亚王国的核心区,此地应该属于塞尔维亚。
三个国家都有“自古以来”的宣称,搞得马其顿地区一团混乱。
1912年,三国联手击败土耳其(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迫使土耳其放弃对马其顿地区的控制。1913年,塞尔维亚、希腊又向保加利亚开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将保加利亚拿到手的大片领土夺走。结果,三国大致按今天的方式划分了马其顿地区,今马其顿共和国领土归塞尔维亚,南部归希腊,“庇林马其顿”仍归保加利亚。
1915年,保加利亚为一雪前耻,联手德、奥,参加一战,向塞、希开战,夺取了马其顿大部。但随后德奥失败,保被迫放弃上述领土。恢复对马其顿地区统治的塞尔维亚、希腊两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保加利亚活动。“马其顿人”被视为塞尔维亚人,加入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岁月里,马其顿基本上维持着三分状态。其中希腊对马其顿的控制较为稳固;塞尔维亚马其顿则存在着一股亲保加利亚的暗流。1941年,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出兵夺取了(北)马其顿。原来存在马其顿民族主义思潮的马共,便与克罗地亚人铁托领导的南共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保加利亚。
1941年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后,欢迎他们的马其顿人
为了避免马其顿加入南斯拉夫,1944年8月29日,在德国和保加利亚策划下,“马其顿独立国”宣告成立。这时,苏军已逼近保加利亚,而南斯拉夫游击队也差不多要把德军打趴了。当年11月,这个“独立国”便在两军打击下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1944年12月,庆祝斯科普里解放的人群打出了巨幅铁托画像
纷争再起
二战结束前,在苏联协调下,希共、南共、保共曾达成将马其顿地区合并为一个大区域,加入“巴尔干社会主义联邦”的协议。这个协议完全出自苏联的空想,没有考虑到马其顿地区几十年来已经出现的民族分布变化。后因南共与苏共关系恶化,此事搁置,再也不被提起。加之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希腊成为北约国家,此事更成空中楼阁。
铁托控制力较强,确保了马其顿留在南斯拉夫。但南斯拉夫复杂的民族结构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最终导致了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和平独立。
新生的马其顿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十分狂热,民族主义分子扬言要统一整个“马其顿”,恢复马其顿历史领土。这引发了希腊和保加利亚的极大恐慌。希腊立即对马其顿进行封堵,要求马其顿必须更名。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
马其顿民族主义者试图恢复的“大马其顿”
时至今日,马其顿国名问题虽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但谁能最终代表“马其顿”,在世界政治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