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灵魂,时间能证明你的伟大
大部分自传作品都是写于作者功成名就、烦忧已去时安享天伦的晚年,而卢梭在写这部自传时却并非如此,相反,在卢梭晚年四处逃逸的生活中,是间歇地完成的,共耗时4年。初次阅读此作,我自认为资历尚浅,还有些不太能够理解的地方,但当我合上书本,我仍不禁感叹:独特的灵魂难以与人为伍,却有着孤独的伟大。
灵魂孤行者
与伏尔泰相比,卢梭的处境十分艰难。伏尔泰在他最困窘的日子里,身边仍然有许多上流社会中的绅士名媛追随其左右;卢梭被上层社会所抛弃,也成为了社会无意识的牺牲品。卢梭一生都渴望自由,却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他对任何人都友好热情,但最终却被世俗磨砺成一个饱经沧桑的学者。
他逐渐改变的性格和丰富的职业经历,令他痛恨上层贵族阶级的高傲狂妄和庸俗卑鄙,但同时又要应对贵族人士对他的追捧,他“热爱自由,憎恶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摘录自P35),却有时必须仰人鼻息。退隐庐、蒙莫朗西……卢梭一生中的这些重要的住宅几乎都是由贵族提供给他的,所以读这本书也能使我们穿梭于卢梭对这个阶级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感情。卢梭一方面感激并期待着与许多贵族人士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他也能够诚实地表达他对上层阶级的不满,这正是他良心的体现,当然也是他一生中悲剧的根源。
图片来源见水印
卢梭的友谊是纯粹的,不分阶级。他虽然有过朋友,但对他来说,敌人更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卢梭才十分珍惜他与卢森堡公爵和吉斯勋爵之间纯洁的友谊。他同样从心底感激一个普通书商的信任和诚实,以及当每个人都背叛自己时,他仍然给予自己的帮助。他需要朋友来倾听他心灵的呓语,但他又会对离他太近的朋友产生抗拒;他会由于霍尔巴赫太富有而拒绝与之更深一步地来往;还会因为埃皮奈夫人让他屡屡登门造访而心生烦闷之情;而当他的崇拜者们频繁登门拜访,向卢梭献殷勤时,他更是表露出厌倦之感,他还曾经拒绝了国王的接见与赏赐。所以,不得不承认,卢梭的心灵仍旧是十分孤独的。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保持了思想的独立性,他才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卢梭生来木讷,心中有千言万语但却拙于表达,常常词不达意,支支吾吾。对于崇尚夸夸其谈,互相虚伪恭维的社交场合来说,卢梭注定会成为此中的弃儿。“人家对你说,你就必须回答,如果人家不说了,你就得没话找话。”(摘录自P109-110)这是卢梭在社交生活中所不堪忍受的窘况。“只有几个人面对面地坐在屋子里闲聊天,耍嘴皮子,那才是我一辈子也忍受不了的事。走走路,散散步,那倒也还罢了,至少脚和眼睛都还在做点事;但是抱着胳膊呆坐在那里,一个劲谈什么今天天气如何呀,苍蝇在飞呀,或者更糟糕些,你恭维我,我恭维你呀,这对我真是不可忍受的酷刑了。”(摘录自P322)这些语句,对于同样不善言辞、拙于表达的我来说,读来不免有些亲切,不过不同的是我脑中并没有卢梭一般的丰富文思。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我眼中的卢梭
以上都是我通过卢梭在书中的自我描述、自我揭露、自我鞭挞和自我忏悔得出的看法,这些都让我感到这活生生地展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个如此复杂的人,尤其对于先前不了解卢梭的我来说,其中有些故事更是令我大跌眼镜。这本书涵盖了卢梭对社会、政治、教育、生活、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个人见解。他在书中陈述了他所做的各种事情的原因,主要是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但其中有的地方有时让我困惑不解,尤其是他在爱情方面的所作所为。例如,卢梭迷上了华伦太太,她比他大,他也曾经称她为“母亲”,华伦太太对他很好,但当华伦夫人陷入困境,直到离开人世时,他却以近乎漠不关心的姿态面对她的去世;例如,卢梭娶了他不喜欢的黛莱丝,但是和她有四个孩子,甚至还把他的孩子放在育婴堂里。这些近乎疯癫的行为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朱学勤先生在谈论卢梭时,是这样评论他的——“罪眼看世界,满世界都是罪恶。”这“罪眼”是异常真诚的,正因如此,他为世界上的许多罪恶和不幸感到悲痛。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才是人类真正的青春,人的一切苦难源于人的所谓的进化。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变得更善于伪装,放弃了同情和怜悯,取而代之的是谎言、欺骗和冷漠。由此可见,当所有人都在呼唤现代的文明和理性时,卢梭却已进入了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从而站在了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对立面上,受到了不断的批评指责、讥讽嘲笑和驱逐。他曾愤怒地说:“这些无赖为了自身的利害,为了不要有清流来现出他们的浑浊,都极力怂恿我去和他们同流合污。”(摘自P136)尘世的种种繁文缛节让卢梭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读书,思考,遐想——这种遁世的隐士生活是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然而,种种的束缚与羁绊却往往让他迫不得已回到城市中,那声色犬马的城市,这就好似将一个受伤的人再次无情地扔回风暴中。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在这本书中,他深刻地剖析了自我,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都不怕把它撕碎,同等对待。许多人不同意这本书所谓的“忏悔”,认为卢梭实际上是在“控诉”。但在我看来,不可否认的是卢梭确实把自己的心暴露在了阳光下供公众检阅,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诠释了他的本性,还为后人研究人性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作者的自我忏悔中,我也看到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他从不向背叛他的朋友隐瞒他的愤怒,甚至还写信怒骂对方,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被仇恨蒙蔽。他一直相信,罪人的良心会为无辜的人报仇,即使在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会远离无端盲目的仇恨。
在他的忏悔中,不乏一些看似很令人羞耻的错误或是虚伪的谎言,在惊讶之余,我不禁感慨,这些错误我们又何尝没有犯过?类似的谎言我们不也常挂在嘴边?但是我们会勇于承认吗?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就是我们与卢梭的不同。就算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即使会被别人原谅,但把自己见不得人的一面主动袒露给别人看,实在是很令人煎熬。也许这就是我该学习的地方,坦坦荡荡,宽宏大量,有所担当。
我钦佩卢梭的勇气。如果我死了,我希望人们只保留我记忆中的美好部分。毕竟,对于一个垂死的人来说,生命即将结束,所有关于自身的是非褒贬和与他人的评价都无法带走,只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卢梭告诉我,一个人在人生结束之前,可以完完全全地对自己进行反思、鞭挞与忏悔,并对后代给予警示和沉思,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啊!而这本书给我更大的启示是,应当常常自我反省而不止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再进行自我剖析,要学会正视自己,认识自己,朝过夕改,迷途知返。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灵魂孤行而精神不朽
半个多世纪以来,卢梭一直在挣扎中艰难前行,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也许侵蚀了卢梭的傲慢和愤世嫉俗的性情,但它们创造了卢梭独特的胸怀和宽容。上帝说:宽恕一切罪恶吧!因此,卢梭看穿了一切,温和而同情地注视着忙碌、渺小又可怜的人类,超越了自己的荣辱得失,并宽恕了人类在不得已时表露出的种种罪行与罪恶。
生前遭人唾弃的他,死后却受到世人的膜拜。这样一个孤独的灵魂,时间自然会证明他的伟大。
最后,请容许我用顾城的几句诗来形容我们伟大的卢梭: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