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最近中国独立游戏真是在STEAM上大出风头!

随着最近热议的《太吾绘卷》,另一款游戏《中国式家长》也口碑爆炸,紧跟着登上了STEAM销量排行的榜首!

时代骄子《绝地求生:大逃杀》都被挤到第三了……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这样的优秀成绩,既彰显了中国玩家社群的日益壮大,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对单机游戏没有购买力”这样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希望那些仍在观望的中国资本,能够意识到一个我一直在强调的观点:中国拥有巨大的基础玩家群,而它势必会衍生出巨大的深度玩家群,不靠社交、土豪、软色情,用良心也能赚钱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无论这些国产独立游戏能否最后封神,威廉都衷心希望,这一波霸榜狂潮,能终于吹响国产游戏复兴的号角。

因为这一天,所有中国玩家可都等得太久了。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那话说回来,大家一定很好奇,相比之前聊过的《太吾绘卷》(不要再高捧着《太吾绘卷》,盲目地狂欢),这次的《中国式家长》又是一个什么游戏呢?

望文生义,很明显它的主题跟中国教育有关。

相比玩法众多、系统复杂的《太吾绘卷》,其实《中国式家长》的玩法非常一目了然,是一个机制简单的模拟养成类游戏,真正让它成为话题的,是它的内容。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它被称为“模拟人生中国版”,模拟的就是一个中国孩子从出生到高考的这一段成长历程,而这段历程,就会直接决定你的一生。

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玩法感到脊背一凉吧。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桀骜不驯地否认,否认高考会就此决定我们的一生;但高考十年之后,又不得不承认那几张薄薄的卷子,确确实实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只是以一种我们未曾想到的方式。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威廉自己亲历过高考,也有过留学经历,见识了不少中外教育观念的差异。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如果我有机会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过完自己人生的那十八年,那么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而《中国式家长》正是以游戏的形式,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于是,它马上勾起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说做就做,趁着十一空闲,我动员了我的美国同事Ian、在英国的室友Ben、还有从高中开始就在国外读书的霜霜同学,并根据《中国式家长》的游戏系统,有针对性地咨询他们的教育决策。

我打算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我想用老外的教育观,玩一局《中国式家长》,看看会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身为独立游戏,《中国式家长》的美术资源可谓捉襟见肘,各种网络素材既是戏谑,也是无奈

准备就绪之后,我重开了一个新档,没有任何多周目属性继承和富二代光环加持。

就这样,呱呱坠地的婴儿第一次睁开双眼,又一个中国孩子的人生开始了。

在婴幼儿阶段,玩家可以针对自我成长所做的决策还比较有限。

根据我总结的“老外教育观”,我为这个孩子选择了体魄和想象力优先的发育路线。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在《中国式家长》中,你需要每回合为自己的成长安排六件要做的事

跟许多中国家长不同,很多西方人认为,孩子发达健壮的体魄要远远优于对智商的开发。基本所有婴幼儿教育都是以运动和玩耍为先,然后是发展想象力和个人兴趣,然后是教导基础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最后才是“读书写字学知识”。

于是,按照这个思路,我就成了一个每天疯狂翻身、拍手、游泳、画画的“另类中国小孩”……

由于三岁就能跑马拉松,神级的运动天赋让我妈大有面子,连嫁给富豪的远方表妹也在“面子对决”中败下阵来。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孩子拥有的特长越多、越牛逼,在家长的面子对决中就可以给对手造成越高的伤害

然后,由于中国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在幼儿园时期就会感受到压力,于是在学习和娱乐的平衡中,我选择了“不要让孩子的压力超过50%”。

儿子已经上小学的Ian说:“如果我必须要用0-100的数值来衡量我孩子的压力值,那么我希望他的压力不要超过50,我认为,一个人至少要在独立生活之后,才应该感受到50以上的压力。”

好,动漫乐园游走你!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游戏中的安排分为娱乐和学习两种,学习会增加压力,让父母满意;娱乐会减少压力,但会让父母不开心

然后,由于我的时间都用来学游泳、学美术、学体育了,日常安排还要注重放松,于是我的文化课进度就相对落后了一些……

可惜中国的幼升小可不等人啊。

于是,我在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中,获得了个位数的佳绩,而且还是总分。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我慌了,虽然咱们是素质教育,但双蛋王还是有点过分啊……

于是我开始尝试补习一些文化课,但这一奋起直追不要紧,不光压力蹭蹭蹭地往上涨,而且每一门课程学完,新的课程马上跟上,永远无穷无尽。

由于游戏中学习技能是要靠“悟性”的,而悟性的来源比较有限,不可能样样兼顾,于是收集了各方老外的意见之后,发现他们最重视的学科都是英语……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悟性和属性的获取主要靠游戏进程中的各种小游戏,比如每回合都可以进行的点击消除游戏——“挖脑洞”

于是,遵照他们的意见,我转修主要依赖高记忆力的英语学课,并依旧保持一定程度的身体锻炼和休闲娱乐。

我面对的下一个难题,是父母的期望。

我的难处是,对于一个从小就在外面疯跑的“野孩子”来说,中国父母的期望要求基本上与体魄和想象力毫无关系,所以很难达成;

另一方面,几乎当我问到每一个老外是否要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重点中学或成为销售经理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了:“NO。”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Be independent, be open. (要独立,要开放)”他们如是说。

没办法,我只好忍着“有任务怎么能不清!?”的游戏强迫症,忽略了所有父母期望,一心只做一个快乐自由的中国少年。

Ian觉得出去旅行非常重要,Ben则认为要有一定的情商培养,而霜霜认为英文练习也绝不能放弃。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就这样,除了英文课和体育课之外,我这位“不学无术”、酷爱旅游的中国少年,不知不觉到了上中学的年纪。

我的三位“云玩家”继续做着让我吃惊的安排。

他们一致认为,中学生活中需要广泛尝试各种爱好,可以多多接触异性,并十分希望孩子出去打工赚钱。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游戏里还加入了“早恋”这个选项

对于老外来说,课业压力什么的,好像真的不存在……

理所当然地,每回合中我有限的体力被继续分割,要跟心思难测的青春期少女聊天、要出去打工赚钱、要去研究流行唱片和电子游戏等等。

我的学业继续在及格和不及格的边缘地带中游走。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当如战歌一般的高中音乐隆隆响起时,我建议三位决策者可以考虑刷刷题,突击一下,这样高考的结果可能会好一点。

他们的态度大同小异,其中霜霜的回答最经典:“学校发的教科书上不是有习题吗?为什么还要再额外做题?”

于是,我大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做过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高中生。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结果不出意料,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从各种小游戏里压榨出更多的悟性,并尽可能多地学习其他科目,我仍然在高考中以314分的“高分”,家里蹲了。

而高考之后,我本来以为身体素质和英语技能都不错的我,至少可以混一个体育老师或者翻译什么的。

我竟然成为了一名按摩院技师……(可怕的是仔细一想,居然还有点合理)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当得知了最终结果后,Ian问我是不是因为在中国必须高考分数很高才找得到好工作;Ben问我为什么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霜霜开始后悔上高中的时候不应该那么浪……

我没有告诉他们,其实在《中国式家长》中,高考分数和未来成就并没有直接关系。

这个游戏本身,就是对高考制度的终极讽刺。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但是,讽刺归讽刺,在我按照老外教育观玩的这一局游戏中,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反思:

如果中国没有高考,大家都按照西方的教育方式去自由成长,结果会更好么?

我觉得未必。

就像游戏中的“我”一样,即便有英语和体育的特长,最后也未必能做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结果也许还不如认真学习。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其实从这局游戏能够看出,我们与西方在教育观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生存压力下的无奈。

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我曾跟Ben讲解如何在特长选秀、面子对决、作文大赛、班干部竞选等小游戏中胜出。可他的问题却是:“Why is it always about winning?(为什么所有事都一定要论个输赢呢?)”

比如在选择人生理想的时候,我问Ian为什么选普通人,他却反问道:“What's wrong with being normal?(成为普通人不好吗?)”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式家长是如此的好胜,为什么是如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和一个6500万人口的国家在生存压力上的根本不同。

在英国,也许一个小孩子有二十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即使错了、输了、悔了,也有大把机会给他转身重来。

而在中国这个拥挤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社会中,竞争是如此之激烈,转圜的空间是如此之小,于是每一个中国小孩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输和赢对他们的父母来说,就是关乎命运的大事。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因为每一次输赢,在英国也许意味着自己的孩子胜过了十个人,未来多了十次机会;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要乘上二十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了二十倍好胜的父母,有了二十倍爱面子的亲戚,有了二十倍压力的童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了二十倍困难的高考。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高考就像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吃鸡游戏,有的人激进果敢、有的人步步为营;有的人苟且偷生,有的人看破输赢。

但最终,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百里存一的淘汰制。

不论是家长还是小孩,中国十四亿人都被这场永不停止、不能重开的残酷游戏裹挟着滚滚向前。

这其实无关乎身为父母的权威,也无关乎身为孩子的自由,而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生而注定了必须要玩这一局游戏。就像在游戏里一样:你可以选择考0分,但没办法选择不考。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无情的不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无情的是这场游戏。

这就好比我们玩其他游戏时会遇到的概率玩法——“你有xx%的可能赢得这场战斗”。

于是,我们往往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地堆高各种属性,强化各种装备,哪怕提升了1%的概率,我们也会欢呼雀跃,成就感爆棚。

那么,我们可曾想过,对于别无选择,只能玩这场吃鸡游戏的“中国式家长”来说,高考这场终极BOSS战,可能也是一个“你的孩子有xx%概率会赢”的机制?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家长,面对这种机制的时候,你会不会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地堆高各种属性,强化各种装备,哪怕提升了1%的概率,也会欢呼雀跃,成就感爆棚呢?

《中国式家长》正是模拟这样情景的游戏。

所以,我觉得这个游戏不仅适合喜欢养成游戏的玩家,更适合父母,以及那些将要成为父母的人。

它的玩法也许平平无奇,但它的内容足以对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发起诘问和反思。

这整部游戏,你不一定能玩得高兴,但你一定会玩出共鸣。

我按照老外的教育观,当了一次中国式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