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不值得女孩投资的应该是…
没错,买包这个事我觉得请务必慎重。当然,今天的内容一切的前提,都是针对那些还没有完全财务自由到“为所欲为”的女孩子。
为什么我说不要省吃俭用去买一个奢侈品包包?
很多时候是心态问题,大多数女孩子买包多少是受到“人有我有”“一只大牌包是职场底气”等等这种观念的左右,觉得一只包多少证明了什么。有了一只包,就有了一个背景道具去见重要的人,一只包放在椅子上,不开口也能证明点什么。
发现了吗?包包属于典型的炫耀型消费,给人一种强烈的阶级暗示。我曾说过:时尚的源动力来自于权势崇拜。
然而日本泡沫经济年代里女生们为了一个奢侈品包包不惜争相援交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三十年,而今当“人有我有”成为商家煽动消费的内因时,其实包包这种工具式的奢侈品,已经很难具有晒出来表明社会身份的功能了。
就好比这张富婆摔的照片,那个包包删去,照片依然成立。但是那个跑车删去,照片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在如今中产阶级快速扩容的时代里,跑车具备的表明社会身份的功能,包包已经没有了。
另外,心理学上有一种“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是说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当你买了一只昂贵的Berkin,至少也需要买一双Christian Louboutain来搭配,慢慢地会陷入这样的消费主义陷阱里去。
理论提出者James S. Duesenberry 现已101岁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对于很多并没有到完全财务自由且判断力不够成熟的女孩子来说,是很要命的伤害。
还有一点就是人的审美其实是连贯的。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层次的落点,往往是整体形象呈现的最低点。往往不是手表和包包,而是一根线头或是一双袜子,最便宜最廉价的一件,保留了你讲究和审美的准线。
看过一句话说:“看一个女孩精致不精致不是看妆容多美外套多笔挺,而是敢当众脱鞋。”这个其实男女都适用了,可能外套看起来很不错每天都熨的平平整整,袜子却脏得看不出颜色,不知破了几个洞。
真正的精致:雅诗兰黛集团继承人Aerin Lauder
这就好像判断一个人的颜值,往往是颌面、皮肤这些容易形成低点的部位去决定最后的评分。社交上,决定二人关系的还是性格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低点。
记得,最终判断来源不是峰值,而是谷底。不要一味上扬高点,脚下却是一地鸡毛。
话题还是要说回钱上面。年轻时候的钱,代表着很多的机会成本。一个月薪10k的女孩攒了两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包。是不是代表着,认知里最有吸引力的东西竟然只是一只包?
买包付出的不仅是真金白银,还有背后的机会成本,包括你为了这一个包被迫缩减的其他预算,比如自我提升类的私教课、语言班、兴趣班,一次开拓眼界的长线旅行,再或者一次改变一生面貌的整形手术。
从长期受益来评判,你要判断一只包包值得不值得搁置投资自己的计划。你会发现相比买包,同样的成本能带来更多长且稳定的快乐。
要细水长流的保命符,不要昙花一现今朝酒。
商家也很了解消费者心态的成熟,于是应运而生一个新的产物——轻奢。说起来轻奢真的是个值得玩味的词,不知收了多少智商税。大概只有中产阶级在被消费主义洗脑以后才这么焦虑,花几千块钱去买MK或者coach这种质量一般设计很多时候不太好看的包。
到头来下雨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它挡雨那是买了个祖宗,不是你用包是包用你。
说句很残忍的结论吧:轻奢就是中产阶级财富未满的一块遮羞布。
说一千道一万,把钱投资在物件本身吧,而不是动机,初衷不是“想成为他人”或者“想彰显自己”,而是因为“我需要”“我适合”。
别被轻易煽动,别迷失在飘散着粉红泡泡的消费主义假象里。多投资自己,这可能是我说过最高频的一句话:毕竟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