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名鼎鼎的《月亮和六便士》相比,这可能才是毛姆最好的书

很多人知道毛姆,都是那本大名鼎鼎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小说,实际上却探讨了人生从古到今的永恒话题,月亮代表的是自由以及精神的追寻,但六便士却不仅仅是金钱这么简单,它泛指的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是根植在人内心的弱点。

不过,其实毛姆的所有作品中文学价值最高的却是《刀锋》,只不过这本书被《月亮和六便士》的光环所掩盖,并没有那么地出名。毛姆在二战期间完成了《刀锋》,刚好七十岁。

与大名鼎鼎的《月亮和六便士》相比,这可能才是毛姆最好的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青年拉里因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与《月亮和六便士》一脉相承,《刀锋》依然是探讨着心灵与世俗的挣扎。但《月亮与六便士》像是激烈而又激荡的奏鸣曲,读后让人便觉心灵的震撼,它代表着人生中的决绝。

而《刀锋》却像是东方世界中的琴箫合奏清淡素雅,看似平静,却透露出在经过一切探索后对生命的终极理解。与画家一样,拉里也是不同于世俗追求的人,他选择放弃正常的生活,去巴黎,印度,最终选择去纽约当一个出租司机,但他更多了一份平静和包容。

这两个人物更像是一个智者的成长过程,当在追求精神的过程中难免与现实格格不入,起初是愤世嫉俗,转而孤芳自赏。但天才与智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放下那些激烈的情绪,以理解和包容看待这个世界。

在拉里的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平和,面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群,哪怕他们虚荣世故,他选择的不是抵抗和挣扎而是在坚持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以宽容的心去接受他人,并且试着与世界友好相处。

毛姆在《刀锋》的结尾说到无论他们各自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最后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无论是名利,安稳的生活或者是精神和灵魂。而对于拉里,他的生活态度是放弃自我,平和待人。

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是和中国传统的心学不谋而合。当人类在追求一切外在事物的时候,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用一切事物来满足自我,而在不轻易间约束了自我。

因为所有物欲的满足从本质上说和鸦片异曲同工,在飘飘欲仙的同时也要接受之后的空虚和茫然。所以艾略临终前会对门庭冷清而耿耿于怀,他以毕生精力所经营的交际网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而幻灭后的空虚莫过于人生最大的痛苦。

而伊莎贝拉的爱情更像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她爱拉里,但却从来不曾理解拉里,在她的爱里有激情,嫉妒,占用和虚荣。

不能否认这些情绪在爱情中存在的比例,也许毛姆是爱情的悲观主义者,或者从本质上说爱情有着其先天不足-缺乏理性,当人总想着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别人时是否就是一种我执?

而心灵的交流需要的是双方的平等,以理解尊重和包容来对待彼此。其实爱情只是人本质的体现,它或放大其每个特征。

在拉里历经了千山万水决定去纽约当出租车司机时,说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完善自我。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却是漫长的考验。在人性中有着太多的软弱和欲望,他们像是鸦片,给人飘飘欲仙的幻境,却也在破灭的瞬间给人无限的痛苦。

与大名鼎鼎的《月亮和六便士》相比,这可能才是毛姆最好的书

所以生命的苦痛和欢乐都在于此处,人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走向淡然和平静。在书中所有人都有痛苦,伊莎贝尔对于爱情的求不得,艾略特对于人走茶凉的失落,甚至苏茜对于生活沦落的沉沦都在于他们没有跃过刀锋,便要被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所羁绊。

就像人们常常为自己设立一些目标,例如金钱,地位和职业,可却不知当把之看成终极追求时所带来的无穷尽的空虚。因为它们并不永恒,永恒的是内心。

理想有时并非某一事物,它是融入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中。就如拉里看似没有目标,却在用人生实现着他的追求。职业并非理想,它只是用来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就像书籍和绘画并非永恒,永恒的是包含在其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就如书中所言:“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什么都不能伤害我,什么都不必伤害我,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