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上市,美国股民却把山寨货买涨了1100倍
股市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有人白手起家靠倒腾股票成就首富,也有人瞬间倾家荡产输到家徒四壁。可今天的故事,怕还是头次听说:最近,美国股民们纷纷发现自己买错了股票,不是眼光的那种错,而是明明想买 A ,却鬼使神差把钱付给了 B 的那种……买!错!更吊诡的是,这不仅是几个人的失误,而是美国全体股民的集体跑偏。有多夸张?在全国股民的集体努力下,这家 B 公司一个月内股价暴涨了 1100 多倍,相比年初,涨幅更是超过 4700 倍。
人在家中坐,饼从天上降,还是躲都躲不开的那种,我猜公司高层睡觉都会笑醒。
不过 9102 年了,股市老司机们集体翻车,这到底是信息的扭曲,还是资本的沦丧?
独角兽上市,同名公司股价开挂
先揭晓主角们的信息。
上面所说的股票 A, 主体是一家视频会议软件公司 Zoom ,估值 10 亿美元,标准独角兽配置。
而被股民们疯狂买入的股票 B,则是一家叫做“竹海科技”的中国公司,主要业务以科技园区运营为主,在美国 OTC 板块(场外交易市场)上市。
这两家公司唯一的联系就是他们的名字。真李逵全名 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简称 Zoom,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交易代码为 ZM;假李鬼的名字叫 Zoom Technologies Inc.,交易代码 Zoom。
相似的名字是弄晕美国股民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点,这两家公司都和中国有着很强的联系。Zoom 的创始人兼 CEO 袁征(Eric Yuan)是中国人,竹海科技则是一家纯正中国血统的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美国股民。
证券行业有个术语叫“妖股”,专门形容那些股价走势奇特怪异,完全不符合基本技术分析规律的股票,竹海科技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根据官网介绍,竹海科技是一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园建设运营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的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运营着几个创业加速器项目,另外也与美国、以色列有着部分合作。
从去年 11 月后,公司就没有对外公布过任何新的动向。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竹海科技最后一次公布年报收入,还要追溯回 2013 年。近来,根据权威商业行情杂志 MarketWatch 的报道,竹海似乎已经向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退市申请。
按照常理,在没有其他重大利好消息的情况下,竹海科技的股价没有上扬的可能性,但事实是,就像蹭上了顶流 cxk 的热点,阅读量就能翻几番;由于同名,Zoom 公司传出什么利好消息,竹海的股价就会应声跟着涨一波。
尤其从今年 3 月 22 日 Zoom 递交上市招股书开始,竹海科技也随之开了挂,股价一路飙升,据彭博报道,过去一个月,竹海科技的平均成交量升至将近7.5万股,是去年平均交易水平 3000 股的 24 倍。
这种乌龙事件此前也在纳斯达克发生过一次。2013 年,Twitter 即将上市时,已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 Tweeter 的公司,也只是因为名称具有迷惑性,股价就突然飙升了逾 500%,一度导致股票停牌。
本来想买只难得的潜力股,结果却买爆了垃圾股,美国股民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不过说到这里,你最好奇的可能是,但凡是蹭个热度股价都能迅速飙升,这个有着神奇“明星效应”的 Zoom 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华裔创业者,征服全美员工
除了 Zoom,今天另外一家独角兽 Pinterest 也选择在纽交所敲了钟。虽然 Zoom 在知名度上不及图片社交网站 Pinterest,但它体会到股民热情只多不少。
尽管部分股民稀里糊涂买错了股票,但 Zoom 股价也在一天内大涨了 72.22%,盘中市值一度达到 170 亿美元,超越了 Pinterest。
而 2017 年 1 月,在完成一亿美元 D 轮融资时,Zoom 的估值仅有 10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短短两年内,这家公司的市值暴涨了近 16 倍。
根据 Zoom 此前提交的招股书,它在上市前就已经开始盈利了,2017 年公司就实现了正向现金流,截止 2019 年 1 月末,Zoom 的净利润接近 7600 万美元,在普遍亏损上市的硅谷独角兽中,Zoom 已实属难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了股民更多的信心。
不过和大部分成功的硅谷科技公司不同,Zoom 的创始团队并非出身名校,公司也缺乏大公司背景。
作为 Zoom 的创始人兼 CEO ,袁征走着“普通中国孩子”的道路,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国内找了稳定的工作。直到 1994 年,他偶然间看到了比尔盖茨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演讲,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他面前展开。
他决定去美国学些新东西,但先后 8 次申请美国签证都被拒绝,待到袁征拿到美国签证已经是 1997 年了。
袁征在美国的第一家公司是视频会议初创公司 WebEx,袁征从程序员一路做到了副总裁,随着 2007 年 WebEx 被思科以 32 亿美元收购,他也以工程副总裁身份加入了思科。
然而思科对于创新的保守并不能满足袁征,2011 年他创立了 Zoom,依旧专注于视频会议领域。
虽然 Zoom 早就成为了硅谷的明星创业公司,但袁征一直保持着低调,直到去年 6 月,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名字 —— 在美国求职网站 Glassdoor 发布的 2018 年全美 Top100 CEO 榜单中,袁征力压扎克伯格和库克,当选美国最佳 CEO。
巨头夹缝中生存,zoom凭什么抢尽风头?
从创立起 Zoom 就一直专注于电话会议服务。
这一领域虽然不乏思科、企业版 Skype、苹果 Facetime 等重磅玩家,但有多年的行业从业经验的袁征,深知其中存在的弊端,通话质量、视频延迟、资费等都有提升空间。
瞄准这个市场,Zoom 服务在 2013 年正式上线后,就吸引了 100 万用户。发展至今,世界 500 强公司中,有 1/3 都是都是 Zoom 的客户;而全美 Top200 的大学也几乎全部选择了 Zoom 的服务。
Zoom 已经在大企业客户中站稳了脚跟,而随着日渐兴起的 SOHO (在家办公)概念,Zoom 所服务客户的范围也扩展到更多业务领域。
据 IDC 统计,包括视频会议、语音聊天以及内容共享在内的移动办公与写作市场,其规模将在 2022 年达到 430 亿元。这些都为 Zoom 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力。
Zoom 的另一个优势还得益于其中国背景。在招股书中,Zoom 披露其大部分研发人员都在中国,这让 Zoom 得以以相对更低的人力成本,获得对应的增长。
Zoom 之所以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更多的原因则在于其注重利润和非纯粹的规模化扩张。在强调融资规模和用户增长量的硅谷, Zoom 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依靠技术和商业模式立足的公司,而非公关宣传堆砌起的泡沫。
Zoom 和 Pinterest 的同时上市,确实点燃了华尔街的热情,但 Zoom 的真正挑战还远未到来。在美股,首日大涨后,次日就被拖下神坛的故事不在少数,前不久刚刚上市的 Lyft 就是个例子。
Uber、Airbnb 都打算在今年 IPO。在 Uber 递交的招股书中,列出了永远都无法实现盈利的风险;Airbnb 也是在成立 10 年后,才于去年宣布实现了首次盈利。的确,亏损上市的独角兽太多了,市场极度期待一家有盈利能力的公司。不过,如何持业绩持续增长,仍是摆在 Zoom 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