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娄烨的“兴风作浪”看文艺片的营销和审查困境
最近娄烨作为一个非常小众的文艺片导演,在网络上突然有了不小的存在感。原因是新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定于4月4日上映,在3月28日宣布撤档,同日又宣布如期上映。导演的解释是被电影局临时要求修改,但目前只能拿出3月22日获得的放映许可证,看不出临时修改的过程。而经过这波操作影片收获了关注度,院线排片增加不少。综上,作为一个追求实锤的八卦围观者,我只能认为这是一次碰瓷审查制度的炒作。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就要说到文艺片的营销困境。目前通常是国外拿奖然后国内上映,把奖项当作卖点宣传的套路。刁亦男的《白日焰火》(柏林电影节最高奖+影帝)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14年上映,收获票房1.02亿元人民币。
但观众不是评委,随着选择的多元化,文艺片想要获得市场认可不那么容易。或是导演们想名利双收,或是投资方需要收回成本,为了票房就出现了奇葩营销。比如元旦档期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导演毕赣一部关于故乡贵州凯里的极其私人化表达的影片,硬是宣传成了“一吻跨年”的浪漫爱情片,忽悠了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最终票房定格2.7亿左右。然而这么做的后果是观众的报复性差评,导演口碑崩盘,出品方股价暴跌。
而最近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有柏林电影节影帝和影后荣誉加身,但因为票房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由于片长原因晚上看完可以直接去开房的低俗营销,相比之下娄烨的手段都显得很高级了。而且娄烨与审查制度有过过节,加上在后续宣传中拒绝回应关于审查的问题,只强调“电影应该是自由的”,获得舆论同情的同时,也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电影本身质量还不错,作为娄烨的路人粉觉得在他的中上水平。但对文艺片来说,是否符合个人口味是评价的关键,所以这里只从审查角度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个人概括审查的重点有政治、情色、罪恶、劣迹艺人,这部影片刚巧凑齐了。比金马影展的129分钟版本少的5分钟,就是出自这些内容。
首先是制度必须遵守。娄烨曾因未经批准擅自参加境外电影展被电影局处罚五年内禁止拍片。这个处罚不冤,因为程序确实有问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背景设定取材自2010年广东的冼村暴力抗拆事件,再加上房企老板和政府官员的勾结,显得格局很大,提到审查时也有语焉不详地打政治擦边球的意思。但从影片最初定名《地狱恋人》就能看出,本质还是一部关于情感纠葛的电影,时代、潮流都是背景板而已,说是小情小爱也不为过。
情色是社会环境下的必要沉默。据片方所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删除的重点是男主角和两位女主角的情欲戏。这个问题是分级制度讨论的焦点。部分成年人认为自己有欣赏情色作品的权利,部分创作者认为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创作中无法回避。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情色看起来是没有可能放宽的,毕竟在没有性教育的情况下,孩子们不能通过电影学坏,大人们也不能通过电影堕落。至于免费色情网站,不是电影局的管辖范围。
罪恶是避免宣传丑恶的有效回避。这个元素本来想说是“暴力”,但考虑到《红海行动》的尺度,觉得暴力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需要回避的是人性的丑恶,说白了就是坏人不能太坏。《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就删除了一个角色被活活烧死的内容,改为之前已经死透,被烧的是尸体。关于这个点,可能是考虑社会影响,虽然真实世界的案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散播渠道有限,普通人并没有机会接触。而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有广泛的传播度,甚至会产生示范效应,所以有必要以宣传真善美为主。
这个点再引申一下可以说是“负面”,比如贾樟柯的《天注定》,串联了富士康14连跳、邓玉娇案、东莞扫黄、温州动车等真实社会事件,因此负能量过于集中,最终没能在国内上映。后来贾樟柯温和了很多,但《江湖儿女》依然被批负面,因此还发展出了和《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对撕。
劣迹艺人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必须封杀。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审查点,也是相对没有争议的一个。从之前的审查结果看,即使拍片时没劣迹,拍完出现劣迹,上映的时候戏份也要全删。因此娄烨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启用陈冠希饰演一个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作用很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真有必要还是在恶心电影局。
如果要探讨封杀的正当性,涉及的问题就太多了。简单分析的话,这个问题交给市场也可以,原理是劣迹艺人因为不良行为(出轨、嫖娼、吸毒等)受到观众排斥,没有良好的市场反响投资方就不会选择这个艺人,相当于被市场“封杀”。但官方显然觉得市场的调节在资本面前略显无力,观众也多是金鱼记忆,所以必须出手进行干预。个人看到柯震东吸毒曝光后众多青少年粉丝洗白大麻,支持不能完全市场论。
总而言之,审查和创作有对立,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分级显然更加科学。创作者如果想要尽情挥洒,就要面对观众数量减少的可能。好莱坞很多电影为了避免被分成R级(限制级,建议17岁以上观看),拿到PG-13(13岁以下需要父母陪同观看)的分级,就会主动删减内容。同时创作不出优秀的内容,也不能甩锅给审查制度,电影局也就不用背黑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