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千颗卫星计划曝光,巨头们咋都争着给地球装Wi-Fi?
清明假期,连载3个月的贝索斯离婚案终于尘埃落定。
这个八卦负面满天飞的狗血故事,最终以一种还算体面的方式而完结:贝索斯保住了世界首富的位置,而分走25%亚马逊股份的前妻麦肯齐,不仅成为了全球第四富有的女性,也收获了大众的尊重。
全世界媒体都忙着帮首富算家产,亚马逊搞的一件大事情却被忽略了。
据外媒GeekWire报道,亚马逊正在启动一个代号为Project Kuiper的太空项目,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数千颗低轨道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通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速的宽带互联网服务。
这个计划好耳熟的样子…我好像在哪儿听说过?
是的,如果你记得一年前SpaceX放飞的两颗“丁丁卫星”,就会知道,亚马逊的Kuiper计划几乎就是马斯克Starlink “星链计划”的翻版。
挖马斯克墙脚,贝索斯“复制”星链计划
去年2月,一枚猎鹰9号携带着两颗测试卫星升空,正式开启了SpaceX的“星链”计划。在当时,我们分析过星链对于SpaceX的重要价值——如果成功,星链就将成为SpaceX未来坐地生财的“摇钱树”。
然而,这颗“大树”的成长却一点都不顺利。
原本打算在2025年前上天的12000颗卫星,SpaceX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发射了64颗,其中还有19颗已经失踪变成了太空垃圾。
野心与现实的落差让马斯克愤怒不已,去年6月,因为极度不满意项目进展,马斯克亲自炒掉了7名星链项目的高管,其中,就包括当时SpaceX卫星部门的副总裁Rajeev Badyal巴蒂亚尔,也就是亚马逊Kuiper计划的主要负责人。
其实,关于亚马逊想在太空领域“搞个大事情”的报道很早就见诸报端了,但直到挖来了SpaceX的几位前高管,Kuiper项目才得以迅速推进,而且进化得与SpaceX的星链“宛如孪生”。
一直以来,马斯克和贝索斯都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一个是口无遮拦的“梦想家”,另一个则是低调冷静的“实干家”,这个区别也反应双方的卫星互联网方案上。
相比于SpaceX动辄12000发的宏伟计划,亚马逊则要保守的多,在它向国际电信联盟递交的文件中,亚马逊总共要发射的卫星数量仅3264颗,它们将覆盖从北纬56度到南纬56度之间的范围。
形象点说,也就是从我国领土最北端,到南美洲的最南端所有的区域,这里生活着地球上95%的人口。
贝索斯的名下除了亚马逊,还有航天公司蓝色起源。按理说,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公司干,况且蓝色起源是贝索斯的私人公司,而他只拥有亚马逊12%的股份。但有趣的是,提出Kuiper计划申请的是亚马逊,而非蓝色起源。
一方面,这是贝索斯的“私心”。在离婚前,贝索斯曾有过计划,打算每年抛售1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用以资助蓝色起源,但显然,由于离婚股权分割,贝索斯的这个计划被迫流产了。而Kuiper计划则为贝索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亚马逊向蓝色起源下单,用3236颗卫星订单资助蓝色起源。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近地通信卫星计划,将是亚马逊云服务全球化布局上的重要一环。
低轨卫星市场,为何成为“巨头必争之地”?
布局近地通信卫星,亚马逊的优势,除了有蓝色起源提供低成本的火箭发射外,还在于,它有与云计算服务AWS捆绑销售的可能性。
对亚马逊而言,AWS是个重要的生意,在过去几年中,它贡献着亚马逊约5-8成的利润来源,特别是在零售业务利润日益下滑的前提下,AWS将成为亚马逊未来盈利的主要业务。
而目前的在云计算市场几乎已趋于饱和,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IBM五强鼎立的格局形成,各家跑马圈地已经完成的情形下,都很难再从对手手中拼得新的市场。
这种情况下,对各家而言,新兴市场,特别是目前互联网还欠发达的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通讯,无论是手机电话、wifi、还是有线宽带,有9成都是通过陆上或海底的光缆进行传输,但铺光缆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地质情况、人类活动、海底生物…
其实早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寻求使用卫星摆脱地面基站的限制。当时摩托罗拉作为移动市场的老大,提出过一个“铱星计划”——在近地轨道上发射77颗卫星,搭配部分地面的辅助基站,用以实现全球卫星通信。
此后10年,摩托罗拉在该项目上烧掉了34亿美元,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后,“铱星计划”便宣告了破产。
而卫星网络的计划一搁置就是近20年,直到火箭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出现,大规模卫星发射的成本得以下降,这才为卫星网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但让巨头们纷纷涌入卫星网络市场,其背后的动力,当然还是钱。
通讯服务本身就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中国移动2018年营业额高达1178亿美元,电信运营商有多赚钱,从这个数字中就可见一斑。而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将有20%—50%的通信服务从地面转向卫星。
而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迄今全球仍有30亿人口处于unconnected(未被连接的)状态,这些光缆无法覆盖的地方,都将成为卫星通讯有待瓜分的“蛋糕”,毫无疑问,谁能够率先将这30亿人接入通信网络,谁就掌握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拿SpaceX的星链举例,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估算,到2025年,这个项目的用户将超过4000万,相应带来的收入可达300亿美元。
这些巨额红利诱惑下,为什么谷歌、Facebook、亚马逊、SpaceX宁可烧钱,也要早早布局低轨卫星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5G时代,烧钱“放卫星”还有必要吗?
当然,这些在太空上积极“跑马圈地”的公司们也各有优势。
SpaceX和亚马逊手握火箭发射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卫星制作和火箭发射成本;软银愿景基金投资的OneWeb则被整合进了软银的IoT布局中,对于未来上万亿物联网终端数据的采集,高效卫星网络的意义也不言而喻。
相比地球表面的网络架设,卫星网络的优势在于,覆盖更加完善、传输速度更快,不过话说回来,当5G时代到来,地面通讯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时,卫星通讯究竟还有没有市场?
答案是必须是肯定的。
在5G通信标准中,低轨通信卫星已经成为了5G网络的一个节点,这意味着,在5G时代,地面通信网络将与卫星网络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万物互联将是5G时代带来的最大变革,不仅人、车辆、城市将被纳入网络,未来,沙漠、雪山、海洋都将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而这些无法满足地面基站部署要求的坏境,都将成为低轨卫星网络的覆盖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低轨道危险性通信系统“鸿雁计划”,也已经完成了 20 颗卫星的发射。
早在 40 年前,铱星计划就已经拉开了人类卫星通信的序幕,卫星和天空不再仅仅是国家间的竞争资源,也巨头们明争暗斗的利益资源。关于未来通信的竞争必然是全方位的,不止于地上的 5G 基站,还有海底的光缆,天上的卫星轨道,以及无形的频段和技术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