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名为卡夫卡的那片天空 —— 《海边的卡夫卡》
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 ——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将精神世界同现实世界相剥离,将臆想和隐喻(metaphor)穿插在交错复杂的故事线当中,将一个少年的内心完整地呈露给整个世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全然异于其他村上作品的风格。不是《挪威的森林》中那种凄美的感情,也不同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所表达的意义探求填补,尽管后者是村上60岁有余之后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设定上,从故事的立意与叙述上,早已推翻那些具体现实的纠葛,进入了村上本人所谓“物语”的世界。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从《源氏物语》表达的“物哀”之情开始,到今日西尾维新创作的讲述都市志怪的物语系列,这一文学体裁本身便具有魔幻意味,再加上或真实或虚拟的叙事背景,奇谈式的物语成为现代日本文学当中较为流行的一部分。然而,《海边的卡夫卡》并非仅仅拘泥于讲述一个都市奇谭,村上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贯穿到故事当中,用隐喻的丝线穿梭于整个时间轴之上,让双线叙事合二为一之时,那一切的象征便如真正的弗兰兹·卡夫卡作品一般,遽然有了对比的力量。
俄狄浦斯寓言的崩塌
当田村卡夫卡背上行囊离开家门的那一刻,便踏入了宿命论与反宿命论的大门之中。15岁的少年背负着来源于父亲的诅咒 —— 那俄狄浦斯情结的宿命。他将杀掉自己的父亲,然后同母亲与姐姐交合。即如书中所言,这个预言式的诅咒如黑乎乎的水潭般悄然出现,如同定时装置一般附着在卡夫卡的身上,嵌入他的遗传因子,使他浸入其中,挣扎无望。他来到远离原来家庭的城市,而现实如预言中一般进行。在某个晚上他发现自己无意识中杀死了父亲,此后又与自己精神中的母亲和姐姐进行了交合 —— 卡夫卡被囚禁在这种宿命当中,甚至无法控制精神上的自我,将臆想中的姐姐送到预言的终章。
宿命论的佐证亦存在于书中的第二条故事线和其他人物当中。中田与星野二人组合寻找“入口石”的过程,同样是在中田的无意识当中完成,甚至没有任何目的性,单纯在“巧合”中一步步地逼近了答案的所在,便能够获得答案。更不用说其他人 —— 十几岁的佐伯演唱着《海边的卡夫卡》五十岁的佐伯等待着宿命中的死亡,倒不如说是主动靠近那种宿命。大岛精神上是男性,而肉体上却是女性,他高声引述着索福克勒斯“有良知女性当中难道有和我同样遭受精神折磨和我同样苟且求生的么”,始终不知如何接纳自我的性别认同问题。
宿命使人迷茫,对宿命的反抗才使人更加清醒。俄狄浦斯的寓言并没有将15岁的田村卡夫卡完全压垮,反而在他“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精神理想当中崩解了。那名为乌鸦的少年扬起羽翼,站在卡夫卡的背后,在灵薄狱(limbo)中赐予他父亲死亡与反抗,是卡夫卡对自我的精神救赎人格。这一脱离本身叙述,而又存在于本身当中的人格,无疑成为少年迷茫时内心的真正呼喊,是来源于第二人称的警醒和觉悟。星野反抗着过去的生活,爱上了贝多芬与三重奏,欣赏着中田的处世之道,而又在中田死后,继承着他的意志和能力,毅然按照猫的指引,将恶灵扼杀在进入灵薄狱的过程当中。当卡夫卡走出世界边缘,我们才恍然领悟,这位少年的旅程映照着故事开始时的独白 —— 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卡夫卡屈服于俄狄浦斯的宿命,而是在名为乌鸦的少年的帮助下,在大岛的指引当中,在佐伯的倾诉当中,在樱花的善良之下,如实践行了预言的一切(肉体也好精神也好)而未尝倒下,最终与世界和解,填补了人生的空缺,一如俄狄浦斯王自绝双目之后,那预言的意义随之崩解。
隐喻与意象
—— 海边的卡夫卡是什么?
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征;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不可言喻的,在这里实行;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 歌德《浮士德》
大岛对卡夫卡引述着歌德“世间一切都是隐喻(metaphor)”的话语,《海边的卡夫卡》的行文当中,与弗兰茨·卡夫卡的象征主义如出一辙,即是有各种各样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构成。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猫、世界边缘与入口石的意象。
猫的出现,主要是在卡夫卡主线之外的中田剧情线上。中田在儿时经历过神秘的集体昏迷事件之后,意外地获得了与猫对话的能力,却也丧失了大部分的记忆。猫的意象在前期,主要通过几只猫与中田对话体现出来,猫的品种不同,各自的性格特点也不同,在这多样性之中,中田老人的单纯、朴实之性格得到突出的衬托,这是一个出场便不会令人感到厌恶的角色。而猫作为意象的急转直下,则在于第十六章中强尼·沃克的屠杀剧情。村上利用及其浓烈和血腥的笔触,将强尼·沃克在中田面前屠杀猫咪的场景直接刺入读者心中 —— 鲜血与心脏,变态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炼金术般的诡异仪式。在那之后,中田即失去与猫交谈的能力,而由同行的星野接续了这份能力,并在故事后期借助星野,间接完成了“猫”对强尼·沃克的复仇。
而在入口石和世界边缘的隐喻中,村上引入了基督教的的“灵薄狱”(limbo)概念,将“人被上帝劈开”的其中半数送入世界边缘,以鲜血(如月经和猫的鲜血)和雷声为媒介,作为灵魂进入世界边缘必要载体存在。大岛作为卡夫卡导师角色存在的意义,即是帮助这位15岁少年找到现实与世界边缘的交接点,为卡夫卡提供了现实地点和精神状态的双重准备,使得卡夫卡能够在世界边缘完善对佐伯的感情。这一情节,却也与佐伯年轻时深入世界边缘以逃避现实的经历形成对比。前者代表着反叛与顽强,而后者则是宿命悲剧性的集中体现。
意象纷繁当中,必须承认《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是精彩的,但其内涵却是晦涩的。村上想表达的诚然是纯粹出于个人主义的观念,其中也含有村上对读者的期望 —— “田村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和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
所以,倘若问我,海边的卡夫卡是什么?我会以自己的视角做出回答 ——
那是一首歌曲,歌曲中藏着15岁少女的迷惘与情愫;那也是一副画,画中有15岁少年借以寄托的精神境界;那是一个名为乌鸦的少年,对着世界扬起羽翼亮出利爪;那也是一个名叫中田的老头,宛如自绝双眼的俄狄浦斯王;那是宿命,又是理想;那是生命,又是反抗。似乎从卡夫卡身上,每个人似乎都能发现自己十五岁时的一些影子,每个人都寻求着自己的一点认同感,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中,固定的意义早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的解构主义,以及或多或少的救赎之心。命运正如沙尘暴让你我背井离乡,将你我肉体割裂,血液混合。经年之后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一切皆已经成为回忆,只是向着名为卡夫卡的那片天空,不断地前进,再前进。